万家灯火:边城往事(24)——一场从压抑到重生的文化复兴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7:49 1

摘要:十年前,南疆基层群众受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影响之深,是今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2014年前后,宗教极端行为达到了顶峰,很多群众都被那些宗教包装下的的"真理"给蛊惑了。

十年前,南疆基层群众受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影响之深,是今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2014年前后,宗教极端行为达到了顶峰,很多群众都被那些宗教包装下的的"真理"给蛊惑了。

那时候,宗教极端思想像一张无形的网,死死地笼罩在一些地方。你很难想象,不少妇女被强迫蒙上只露出双眼的深色罩袍,美其名曰"宗教要求"、"保护妇女"。结果呢?她们的人身自由、受教育权、工作权被死死限制。曾经爱美的姑娘们,连挑选自己喜欢衣服的权利都没了,正常的生活习俗被彻底扭曲。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人开始盲目抵制一切现代文明。智能手机、电视、电脑这些能带来信息和娱乐的生活用品,在他们眼里都成了"非清真的"、"非宗教的"、甚至是"反宗教的"洪水猛兽,坚决不用。孩子们不能像其他地方的同龄人一样看动画片、玩游戏,整个家庭的生活仿佛倒退了几十年。

那些宗教极端分子,像苍蝇一样无孔不入,利用各种场合传播极端思想。他们还炮制出"丧事不哭、喜事不闹"的冰冷歪理。在他们看来,抽烟、喝酒是罪过,连唱歌、跳舞、画画这些能带来快乐的艺术活动,都成了必须禁止的"异端",都不是"穆斯林"该做的事。

更过分的是,他们故意把"清真"这个本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概念无限扩大,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排斥其他民族和宗教。按他们的说法,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都是"异教徒",与"异教徒"交往就是"不清真"。好好的邻里关系、民族情谊,就被他们这么生生地撕裂和破坏了。

我给大家讲个真事儿。我有个朋友被抽调到"去极端化"宣传组,在一个偏远的乡摸排情况时,碰到了一个14岁的维吾尔族女孩,由于她被宗教洗脑,宗教极端倾向已经严重到了偏执的程度。她坚决不去学校,说学校是政府办的,教的是"世俗知识",不清真。就因为父亲抽烟,她就哭喊着说父亲违背了"教义",不是"真正的穆斯林",甚至要和父母断绝关系。村干部来家里走访,她妈妈出于礼貌给干部们倒了杯茶、煮了几个鸡蛋,她竟追在后面指责父母"与异教徒为伍",让父母颜面尽失,也让人心寒不已。你看,极端思想就是这样,把一个本应是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宗教教徒,把一个原本和睦的家都快拆散了。

正是在这种严峻到极点的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果断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去宗教极端化攻坚战,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而冲在这场战役最前线的,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他们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摸清情况,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挨家挨户地走访,常常一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为了和群众交心,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基本上吃住都在社区,和居民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的多,只为了能和群众说上一句贴心话。

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抵触,他们从不气馁。一次沟通不行,就去第二次、第三次。他们坐在群众的炕头上,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政策,用身边的案例揭露极端思想的危害。有些干部甚至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病倒在岗位上,但他们从未退缩过。

正是靠着这份执着和坚守,靠着这份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基层干部们一点点地唤醒了被迷惑的群众,一点点地清除着极端思想的土壤。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效果也非常显著。如今的南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曾经被压抑的文化活力重新迸发,各族群众的各项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大家又能像以前一样,自由自在地唱歌跳舞,穿着时尚的衣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