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量从1358万吨一路跌到414万吨,白酒行业用八年时间走完了从巅峰到低谷的曲线。2025年上半年,20家上市酒企里有15家营收下滑,新种子酒甚至出现净利润暴跌750%的极端案例。连茅台都没能幸免,飞天茅台一年跌价三成,两年几乎腰斩,从曾经的保值神话变成了“跌
产量从1358万吨一路跌到414万吨,白酒行业用八年时间走完了从巅峰到低谷的曲线。2025年上半年,20家上市酒企里有15家营收下滑,新种子酒甚至出现净利润暴跌750%的极端案例。连茅台都没能幸免,飞天茅台一年跌价三成,两年几乎腰斩,从曾经的保值神话变成了“跌价领头羊”。
库存成了压在头顶的巨石,2020年,A股市场20家酒企库存总量近400万吨。令人咋舌的是,这般庞大的库存,即便企业停产四年,所存之酒亦足以供应市场销售。
可市场却在收缩,年轻人对白酒兴趣寥寥,面对品牌提问,回答常常是“不喝”。桌上地位被边缘化,规模以上酒企数量也在缩减,2022年就比前一年少了一百多家,行业正在急速收紧。
白酒的文化地位并非自古稳固,真正的老主角是黄酒,度数低、口感柔和,李白“千杯不醉”的底气也来自它。蒸馏酒传入是在宋元时期,由蒙古人带入,虽然酒精度高,却因粗糙低廉长期被嫌弃。明清文献里还能看到黄酒贵如润升,白酒贱如润斗的说法。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抗战,黄酒产区绍兴遭日军摧毁,而四川、贵州的白酒因后方稳定、便于储存运输,成了战时硬通货,四川白酒短短三年增产五千万斤,格局自此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政策把白酒推上了风口,1949年前,全国白酒年产量才10.8万吨,1951年白酒进入专卖制度,凭票购买,泸州老窖一度是“酒王”。1979年白酒被列为国家轻工重点,评酒会上白酒拿下8席,黄酒只剩两席。1989年专卖制度取消,行业进入全面竞争。
茅台靠“国宴”、“长征”血统塑造高端稀缺形象,价格一路飙升;五粮液则走代工贴牌路线,扶持地方品牌壮大阵容,金六福、浏阳河、五粮春都是那时的产物。
广告大战的烽火,于另一赛道熊熊燃起,激烈的竞争似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在这片全新领域中,各方势力即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孔府宴1994年砸下3079万拿下央视标王,一句“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让它当年销售破十亿。
秦池更是连续两年豪掷数亿,广告声势惊人,却没熬过行业洗牌。2003年后,伴随经济腾飞、政务和商务宴请频繁,白酒需求井喷,产量年均增长12%,2016年冲到1358万吨顶峰。
转折再度降临,2012年,八项规定正式出台,政务消费的态势急转直下,从巅峰瞬间跌落至零点,如骤雨突降,打破了原有的消费格局。那一年,白酒市场风云变幻,行业市值整体下挫28%。曾经价格高达2000元的茅台,也未能幸免,一路跌至800元,市场的跌宕起伏尽显。
房地产的崩塌更让酒桌冷清,数据显示,曾经42%的白酒消费来自商务宴请,地产项目更是高端酒的重要买家。2004到2013年,房地产投资暴涨554%,白酒产量同步飙升。但到2024年,地产投资增速转负,退酒率上升,正酒需求跌掉两成,消费场景急剧收缩。
当下,年轻人与白酒之间的疏离态势愈发显著,时代变迁中,年轻群体的偏好悄然转移,白酒在他们的消费选择里,渐行渐远,这一现象值得行业深思。调研结果表明,在20岁至35岁的人群之中,仅有19%的人表示喜爱白酒。
这一数据反映出白酒在该年龄段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较为有限,大多数嫌它刺激、文化隔阂大,还讨厌饭桌上的劝酒文化。超六成年轻人钟情低度酒,于浅酌慢饮间寻得惬意。低度酒带来的轻松自在,契合他们对生活的洒脱态度,成为当下备受青睐的选择。
面对断层,酒企开始转型。2025年,头部酒企积极创新,共推出四十余款新品。其中,光瓶酒、低度酒以及跨界饮品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主流之选,展现出酒行业的新趋势。
酒鬼酒尝试18到28度系列,五粮液、珍酒涉足自有啤酒,茅台和瑞幸合作酱香拿铁,泸州老窖与茶百道搞白酒奶茶,各种新花样层出不穷。
走出去似乎是另一个方向,但进展有限,2025年上半年,我国白酒出口量达831万升,在国内白酒总产量中,这一出口量占比仅0.04%。虽占比微小,却也展现着白酒在国际市场的别样拓展。
茅台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颇为有限,仅约3%。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尽管茅台在国内声名远扬,但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文化差异、饮用习惯、品牌认知,成了三道横亘的高墙。欲于海外复刻国内之辉煌神话,绝非易事。海外市场与国内环境差异显著,诸多因素错综复杂,要达成此目标,面临重重挑战,难以一蹴而就。
眼下的困境,是消费断层、政策转向、产业链变动叠加的结果。曾经依赖政务、商务、地产三大支柱的白酒神话轰然崩塌,高价策略失效,酒桌文化退潮,新一代消费者已不买账。企业们只能在转型和探索里寻找出路,但未来江山,还得重新靠真本事去打。
来源:厉建林医生通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