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三产融合,成为破解乡村产业"小散弱"难题的核心命题。实践证明,唯有走"特色化定位、融合化发展"之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三产融合,成为破解乡村产业"小散弱"难题的核心命题。实践证明,唯有走"特色化定位、融合化发展"之路,才能激活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让产业之树在乡土大地上根深叶茂。
特色化发展是乡村产业突围的根本路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积淀差异显著,这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静宁苹果凭借2800小时年日照和15℃昼夜温差,培育出糖心比例高达80%的优质果实,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带动全县23万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江南水乡的浙江安吉,则依托万亩竹海资源,发展出涵盖竹制品加工、竹林旅游、竹文化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将一根翠竹做成了年产值超250亿元的富民产业。这些成功案例揭示:找准地域特色、放大比较优势,才能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当前,全国已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068个,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7大类主导产业,这些"小而美""特而优"的产业形态,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版图。
推动三产融合是提升产业效益的关键举措。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症结在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打通产业边界,构建"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体系。在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已从单纯种植向种苗研发、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全链条延伸,开发出冻干蔬菜、蔬菜汁等200多种加工产品,使大棚蔬菜亩均效益提升3倍以上。
四川郫县的豆瓣酱产业则通过"生产基地+非遗工坊+文旅体验"模式,让游客在参观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带动衍生消费,实现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数字技术更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江西赣州的脐橙通过电商直播走出大山,2023年网络销售额达58亿元,带动30万果农增收。这种"农业+"的多业态融合,正推动乡村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服务""卖体验"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陕西洛川,苹果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糖度稳定在14%以上,优质果率提升至75%;在黑龙江五常,水稻种植应用遥感监测和区块链溯源技术,使"五常大米"品牌价值突破700亿元。这些实践表明,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能释放巨大能量。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4%,但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特色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让科技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隐形翅膀"。江苏镇江的句容草莓就是典型案例,通过引入脱毒组培技术,草莓苗病害率从30%降至5%,配合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强。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产业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农民,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贵州毕节探索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利润分红获得三份收入,带动12.8万脱贫人口年均增收3200元。浙江湖州创新"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项目,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才能确保产业发展真正成为惠民工程。目前全国已有1亿农户参与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种"联农带农"机制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深化。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河南信阳,返乡青年王灵光创办的合作社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周边7个村发展2万亩综合种养基地,亩均效益突破万元。
类似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国已达400万家,他们既懂现代科技又了解市场需求,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政府应加大对这些主体的扶持力度,在用地、融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万人以上,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广西百色的芒果产业曾因交通不便难以外运,随着高速公路网和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如今鲜果48小时可达全国主要城市,年销售量突破100万吨。这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明显短板,需要重点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4G网络村村通、快递服务村村达,为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搭建"高速路"。据统计,2023年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9万公里,新增冷链物流设施库容500万吨,这些硬件提升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市场渠道是产业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产业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巩固传统批发市场、商超等线下渠道,更要开拓电商、直播等线上新赛道。福建武夷山的茶产业通过建立"全网营销体系",实现线上销售额占比达65%,其中抖音平台茶农自播账号超2000个,年带货量超10亿元。
品牌化建设同样至关重要,云南普洱咖啡通过地理标志品牌打造,价格从每公斤15元跃升至60元,带动30万咖农增收致富。这提醒我们:乡村产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用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组合拳,才能实现优质优价。
绿色生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永恒底色。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牧民们通过"草畜平衡"管理模式,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生产出高品质牛羊肉,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后价格翻番。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当前,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乡村产业应当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已超6万个,这些"生态招牌"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放眼未来,乡村产业振兴仍需破解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难题?怎样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坚持特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激活乡村资源要素,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就一定能筑牢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让广袤田野焕发勃勃生机,让亿万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这条充满希望的振兴之路上,每一份坚守与创新,都在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壮美篇章。
来源:酷姐农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