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你就能发现一些不断重复上演的情节,仿佛冥冥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王朝命运。
这些历史定律不仅影响了国家兴衰,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古人早已将这些规律总结成警示,却为何代代重蹈覆辙呢?
中国古代王朝常有一个相似的轨迹:建立之初励精图治,中期开始骄傲自满,最后走向衰败。
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历代赋税改革虽然初衷良好,但最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农民负担反而越来越重。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这一定律的典型案例。
当时宋朝面临财政困难,王安石提出"青苗法",本意是通过官府向农民提前放贷,帮助农民解决春耕资金短缺问题,打破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这个初衷确实不错,但实施后情况完全变了样。
地方官为了完成上级摊派的放贷指标,强迫农民借钱,不管农民需不需要。更糟的是,官吏还从中收取额外费用,使得本来为民减负的政策变成了新的剥削手段。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平准法",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这些改革最初都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但随着时间推移,几乎都变质走样,沦为增加农民负担的工具。
这种现象反映了官僚体系的固有弊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项好政策从中央到基层的执行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就会被扭曲一点。
等政策真正落地时,往往已经面目全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掌权者容易被自身利益蒙蔽,把为民造福的理想变成为己谋利的工具。
黄宗羲定律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永远存在,不管制度设计得多么完美,都可能被执行者扭曲。
这不仅是古代王朝的通病,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面临的挑战。任何改革都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否则,好政策也会变坏。
商朝末年,纣王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事件。有一天,纣王突发奇想,命人制作了一双象牙筷子。
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奢侈品,因为在那个年代,贵族们通常使用青铜筷或木筷。
商朝重臣箕子看到这双象牙筷后,面色凝重。他向身边的人预言:这双象牙筷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箕子解释道:
"国君开始用象牙筷,不久就会嫌弃普通餐具,要求换成玉器;有了玉器餐具,普通食物就显得不配了,必然追求山珍海味;吃惯了珍馐,穿着自然也要跟上,必定追求锦衣华服;穿着华丽后,居所也不能太简陋,宫殿必然要扩建装饰......"
果然,箕子的预言一一应验。纣王从象牙筷开始,逐渐沉迷于各种奢靡享乐。他建造奢华的鹿台,储藏大量美酒,在酒池肉林中荒淫无度。
更荒唐的是,他还发明了"炮烙之刑"这种残忍的刑罚。纣王的暴虐和奢侈最终激起民愤,西周联合各诸侯起兵讨伐,商朝最终灭亡,纣王自焚而死。
“象牙筷“定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规律: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一旦开始放纵,就会陷入不断攀升的欲望螺旋。
从奢入俭难,人一旦习惯了舒适和享受,就很难再回到简朴的生活。更可怕的是,这种奢靡之风不仅影响个人,还会传染给整个社会。
象牙筷定律提醒我们,要警惕小奢侈背后隐藏的大危险。
一个小小的放纵可能是滑向堕落的第一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当保持节制,避免欲望无限膨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意思是说,当外部敌人存在时,国家会团结一心消灭灾祸;一旦敌人消失,内部矛盾就会爆发,引来更大的灾难。这就是历史上的"敌戒定律"。
秦国的兴衰是这一定律的最佳例证。战国时期,秦国面临六国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励精图治,实行商鞅变法,强化军事,最终统一天下。
然而,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没了外部威胁,很快陷入骄傲自大和内部腐败。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是暴虐无道,加重赋税,大兴土木,激起民变。秦朝从统一天下到灭亡,仅仅用了十五年时间。
同样的历史剧本在元朝和清朝重演。元朝军队横扫欧亚,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
但在征服高峰后,统治者迅速骄傲自满,奢靡成风,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族反抗,最终被明朝取代。
清朝也是如此,康熙、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但当清军征服周边地区、解除外部威胁后,统治者开始骄奢淫逸,八旗子弟从骁勇善战的战士变成了养尊处优的贵族。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
敌戒定律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外部压力往往是一个国家保持警醒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当外部威胁消失,内部矛盾就会凸显,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掌权者容易沉迷享乐,忽视治理,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这一定律对今天仍有启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保持危机意识,即使在顺境中也要居安思危。
没有外部压力时,更要主动寻找挑战,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避免陷入骄傲自满的陷阱。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发誓要报仇雪耻。
在这段艰难岁月里,范蠡和文种两位谋士鞠躬尽瘁,辅佐勾践重整国力。经过多年努力,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胜利后,范蠡看清了形势,对文种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刻薄寡恩,患难与共则以为忠,安乐无事则以为可外。今吴已灭,越王之欲成霸也,必先除旧臣而立新人,以成其威。吾不愿久留。"
说完,范蠡收拾细软,悄然离开越国,改名换姓,隐居他乡,转而经商,三次聚敛千金,三散其财,被后人称为"陶朱公"。
文种却不以为然:"我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勾践不会忘恩负义。"不久,勾践果然借故赐死了文种。范蠡闻讯后感叹:"早就料到会这样。"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西楚霸王项羽夺取天下后,杀掉了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英布、钟离昧等人;刘邦建立汉朝后,逐一铲除了萧何、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兔死狗烹"定律揭示了权力争斗中的一个残酷现实:当权者常常在达到目的后,会清除那些了解其弱点或掌握其秘密的人。
这些人虽然立下大功,却因为知道太多或威胁到统治者的权威而被视为隐患。
"兔死狗烹"定律提醒我们,在任何组织中,都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功成名就之时,往往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候,这时更要保持清醒,适时全身而退,才能避免成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通常到第五代就会衰落。
这一观点在民间被简化为"富不过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观念。
满族八旗子弟的变化是这一定律的典型例证。八旗兵在入关前是骁勇善战的铁骑,他们习惯了艰苦的生活,能征善战。
然而,入关后享受了统治阶级的荣华富贵,到了乾隆年间,曾经的战士后代已经变成了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整日里遛鸟逗蛐蛐,挥霍无度,丧失了先辈的奋斗精神和战斗力。
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清政府不得不支付大量"养赡费"来维持他们的生活,而这些人却无法为国家作出贡献。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唐朝初期,关陇贵族子弟骁勇善战,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但到了唐朝中后期,他们的后代已经变成了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
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代大多在几代之内就挥霍尽祖上积蓄;清末民初,许多大富之家也逐渐衰败,如曾国藩家族、李鸿章家族等都未能长期保持家族兴旺。
"五世而斩"定律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内在规律:
第一代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第二代见证了父辈的奋斗,尚能继承家业;第三代生长在优越环境,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开始挥霍无度;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家业往往就难以为继了。
"五世而斩"定律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家族,保持长久繁荣的关键在于不断自我更新和保持奋斗精神。
财富本身并不能保证长久的繁荣,只有传承优良品质和价值观,才能避免陷入"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这“五大定律”,揭示了人性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
我们研读这些历史定律,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警示当下,指导未来。
无论国家治理还是个人生活,保持节制、居安思危、知恩图报、自强不息,永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信息来源:
《中华五千年治国智慧》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历史周期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张明亮教授,2023年第3期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