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之重:破除思想殖民,铸就中国叙事自主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9:16 1

摘要:当重庆永川北山中学的学生们高唱《黄河大合唱》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东京某中学的历史课上却用“进出”一词描述日军侵华行动。这种历史记忆的对比,揭示了文科领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战场,更关乎民族精神脊梁的挺立与弯曲。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52

当重庆永川北山中学的学生们高唱《黄河大合唱》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东京某中学的历史课上却用“进出”一词描述日军侵华行动。这种历史记忆的对比,揭示了文科领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战场,更关乎民族精神脊梁的挺立与弯曲。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文科无用论”的声浪,但这并非文科本身之过,而是部分文科人迷失方向之果。不是文科不重要,而是某些从业者丧失了文化自信与民族立场。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些文科领域的人被思想殖民所侵蚀,除了跪舔西方殇论,别无所长。

与此同时,日本历史教科书中侵华战争被淡化为“南京事件”,731部队罪行被归为“个别部队的违法行为”。面对这种历史记忆的扭曲,中国的文科生本应担当真相守护者,却往往缺席国际话语权争夺战。

01 思想殖民:文科危机的深层根源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历史与手段。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具有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等特点。

美国思想殖民的核心是推销一套精心包装但充满伪善与“双标”的价值体系。它通过创造流行文化“吸引大众”、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操控话语叙事“自我美化”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传播。

这种思想殖民的恶果,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被“洗脑”,丧失精神独立,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这正是中国部分文科知识分子现状的真实写照。

文科领域之所以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在于其直接关联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当文科工作者缺乏文化自觉与自信时,容易沦为西方思想的传声筒,而非本土文化的创新者。

02 文科重建: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孵化”

面对挑战,中国文科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全国高校已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巡讲2万余场,确保理论入脑入心。

新文科建设成为改革的关键引擎。2021年,教育部认定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增3000余个文理、文工交叉融合专业点,设立70个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趋势,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增设科技考古方向,将物理探测、化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考古研究。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文科教育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孵化器”的角色转向。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它使文科教育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升华为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基地。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们已经在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形成“使命型政党”、“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标识性概念,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叙事体系。这种立足本土的学术创新,是打破思想殖民的重要开端。

03 历史叙事:文科战斗力的试金石

历史叙事权是文科发力的关键战场。在这方面,我们与日本的差距令人警醒。日本教科书对关键史实进行了系统性淡化处理:关于细菌战的章节仅出现在脚注中,慰安妇问题在256页的教材里只占3行,且强调“存在自愿从业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教学方式——教师会要求学生比较中日韩三国教科书,“培养多元视角”,却避谈日本政府审定制度对史实的过滤机制。这种看似客观的教学方法,实则是对历史真相的系统性扭曲。

面对这种挑战,中国部分教师已开始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组开发了“四维对照法”:将中日教科书、当事者证言、第三方史料、物证制成对比表格。这种方法通过多源互证,帮助学生建立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然而,这些局部努力尚未形成国家级叙事工程。对比犹太人系统记录、传播二战迫害历史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在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历史罪证的国际化传播方面,仍有巨大差距。这正是中国文科生应该发力的主战场。

04 话语权争夺:文科实力的真正考场

话语权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文科人才用优秀的作品一点一点积累。然而,当前中国文科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依然微弱。这不是因为西方完全封闭了传播渠道,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思想产品和叙事作品。

在数字时代,美国凭借对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以及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绝对影响力,利用算法和数据精准推送信息,编织信息茧房,塑造用户认知。在这种不平等的信息秩序中,中国文科人才需要更高明的叙事策略和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技术赋能为文科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政治学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揭示政治行为、治理网络的深层规律;实验性研究通过干预变量、控制干扰,破解传统研究“数据失真”难题。文科生正将数字工具转化为人文洞察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中国脱贫攻坚的精准识别机制、数字经济的平台治理模式,通过“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参考。这些中国实践的成功故事,是文科研究最丰富的素材,也是打破西方叙事垄断的有力武器。

05 突围之路:文科振兴的行动议程

要改变文科现状,首先需要重构评价体系。核心是摆脱对SSCI索引、影响因子等单一量化指标的依赖,构建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有效性、思想深度与国际影响力的新型评价体系。这将引导文科研究回归本土关切,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强化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文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铸魂育人。教育部推动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正是为了确保文科教育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第三,推动文科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时代,文科人才需要掌握数字工具,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人文精神的独特性。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与情感洞察力成为文科生的护城河。

第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叙事产品。文科人才应当创作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融合中国文化与全球叙事的作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觉醒,从把握自己的文化主权开始。中国文科只有彻底破除对西方价值观的迷信,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南京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分析日本右翼网站与左翼学者的论战视频,培养信息甄别能力;上海虹口区教育局推荐的《抗战史料研读指南》教导学生从报纸广告分析战时社会心态。这些点滴努力,正是中国文科重建的微光。

在日本宫崎县,退休教师松冈环坚持20年带学生来南京考证史实;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团队正在建立跨国档案数据库。这些行动证明,超越国界的历史求真,才是对抗战英烈最好的告慰。

文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西方理论,而在于能否扎根中国大地,用本土话语解释本土现象,以人文智慧回应时代关切。这是中国文科从思想殖民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