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事”知多少⑧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弘扬黄河文化的河南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9:19 1

摘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的弘扬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民族复兴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黄河流经的9省(区)中,仅河南一省便孕育出了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4大古都;黄河河南段沿线及附近地区共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纳入国家规划的大遗址,分别占黄河全线的45.5%和24.6%,均居沿黄9省(区)第一位。可以说,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核心承载区,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了黄河文化的时代新篇。

一、在顶层设计中谋划未来发展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长远规划,明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黄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以顶层设计来引领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省不仅出台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而且还通过制定《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三大战略定位,形成了“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总体布局。构建起了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主轴线,打造出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形成了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落,黄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向未来,要继续推动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第一,要主动对接国家级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二,要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借鉴他省发展经验的同时,探索差异化的文化发展路径。第三,要突出我省在发展黄河文化上的地域特色和独特优势,提升河南黄河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示范引领中展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在科技赋能中彰显文化底蕴

弘扬黄河文化要通过科技赋能来彰显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河南省黄河文化资源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省共有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及488个重大文化遗产。而在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中,仅河南段就有包括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人民胜利渠渠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在内的12处水利设施入选。这些文物遗产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实物见证,必须加以妥善保护。

而科技赋能为我们守护文化遗产、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与方式。第一,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保护。借助三维扫描、AR复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对文物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虚拟修复。第二,以智能传播创新文化体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黄河文化体验场景,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以科技治理传承生态智慧。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对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环境治理中展现黄河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三、在文旅融合中激发文化活力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在文旅融合中激发文化活力,实现创新发展。近年来,我省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品牌形象,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打造出了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推出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277个、课程437项,打造出了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规划建设总里程约481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未来将实现黄河沿线38处高热度旅游区、46处中热度旅游区的一体串联,打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得以生动彰显。

要继续奏响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大合唱”,就必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文旅产品和服务形式,进一步激发黄河文化的发展活力。首先,要塑造黄河文旅的品牌形象。要积极参与沿黄9省(区)的文旅宣传与推广活动,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作为核心品牌,发挥好郑汴洛安四大古都的集聚效应,通过数字赋能活化文化遗产,围绕炎黄二帝塑像、二里头遗址、殷墟等文化地标强化河南作为文明起源地的历史叙事,突出黄河文化的河南特色。其次,要打造黄河文旅精品线路。以文明溯源、古都文化、生态研学、非遗体验等为主题,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线路设计,把沉浸式项目、自驾式游玩、节庆日活动融入其中,让黄河文化在个性化线路产品中得以具象体现。最后,要擦亮黄河文旅的河南名片。通过深化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依托诸如清明上河园、“只有河南”、少林寺、胖东来等省内优秀文旅资源,实现全域联动与产业融合。积极策划并开发一系列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文旅项目,打造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河南IP。

四、在思政育人中发挥关键作用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发挥其在思政育人中的关键作用。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为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育人之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赓续历史文脉,弘扬黄河文化的应然之举。

第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要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尤其是要将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生态智慧等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并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解、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深化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在深入思考中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积极开展对黄河文化的学术研究。要通过组织开展专项科研、教研项目来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来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探索黄河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可行路径,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黄河文化开展研究性教学,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第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要发挥好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依托省内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开展实践研学,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和体悟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在文明对话中讲好黄河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也因互鉴而丰富。今天的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的过程,而黄河文化正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叙事与东方智慧的具体呈现。弘扬黄河文化就必须在文明对话中讲好黄河故事,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不断增强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构建文明对话机制。2023年郑州举办的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拉开了大河流域文明对话的序幕。未来,我省应积极组织开展国际的青少年研学与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国内外青少年学生参与黄河文化主题的实践研学,举办黄河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文明对话中让世界看见黄河、读懂中国。其次,优化文化传播的实施策略。黄河文化的全球传播,既要让人听到,更要让人听懂。要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来拓展传播场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来创新传播路径,采取分众化策略来提升传播效果,持续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后,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通过艺术巡演、文物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在对外交流中全方位展现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民族精神与文明范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

【作者:许可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4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号:2024XJGXM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项目号:21BZS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08):4-13.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