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个月前,她还备受关注,像个英雄一样,因为她勇敢地抓住了人贩子,让坏人受到了惩罚,大家都夸她坚强又聪明。
文:寒士之言
杨妞花,一个被拐卖了25年才找到亲生父母的女人,一个亲手把人贩子送进监狱的女人...
几个月前,她还备受关注,像个英雄一样,因为她勇敢地抓住了人贩子,让坏人受到了惩罚,大家都夸她坚强又聪明。
可是仅仅过了几个月,情况完全变了,很多人开始质疑她、骂她,甚至让她别再上网了,指责她利用别人的苦难来博取利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受害者”是不是不能过得好?
2月28日,贵阳市中院对人贩子余华英执行死刑,终结了她的罪恶一生。
对于被拐卖将近30年的杨妞花来说,这一天标志着长久痛苦的结束,也是她人生重新开始的一个重要节点。
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父母的坟前祭拜,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已经达成:“爸妈,女儿做到了。”
本来故事应该圆满收官,正义战胜邪恶,大家都该感到高兴。
但没想到的是,网上风向变了,各种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冒出来,目标直指杨妞花,让人非常意想不到。
有人说她靠舆论给自己争取权益,然后又利用流量赚钱,觉得这样赚钱太容易了。
还有人说她借着悲惨经历来博眼球,然后搞直播卖货,这跟那些网络博主,有什么区别?
看完这些评论,小编有一句话不吐不快....
这些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地方:普通人都能直播卖货,为什么杨妞花就不行?难道就因为她是个受害者,就得一直难过,不能开始新的生活吗?
是不是都忘了她这三十年来受了多少苦,也没看到她为了找到家人,为了把人贩子抓起来,付出了多少努力。
更让人心里发凉的是,这种责怪受害者的现象,在如今很普遍....
上个月,江歌妈妈因为做直播卖东西,也被很多人在网上攻击,有人骂她“利用女儿的死来赚钱”、“一直闹个不停”。
江歌妈妈为了女儿的事情四处奔波这么多年,总算得到了公正的结果。
可有些人觉得,她就不应该说出女儿遇到的不幸,不该用尽所有办法为女儿争取公平,不该在网上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帮助。
在她遭遇不幸后,她最好是生活困苦,整天哭泣,好像这才是他们认可的“好受害者”的样子。
说白了,在他们看来,受害者就应该一直痛苦,不能尝试开始新的生活,更不应该得到经济补偿,他们就应该一直活在痛苦的过去,喘不过气,走不出来。
如果受害者努力走出阴影,就会被认为是对受害者身份的“不忠”,甚至会被指责为“借此炒作”或“从中赚钱”。
一旦受害者表现出积极乐观,或者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就会被批评为“卖惨”,甚至是“利用悲惨经历来博取利益”。
杨妞花努力生活,通过直播带货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却因此被指责为“吃人血馒头”.....
她努力为被拐卖儿童发声,想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却反而被人说是“炒作”....
这不是道德绑架是什么?
用道德来绑架受害者,让他们觉得做错事或者不完美,就像一句老话说的,既可怜你穷,又害怕你富。
当一个人倒霉时,大家可能还会同情他、帮他一把,可如果他想翻身,甚至比别人过得好,有些人就眼红了,心里不舒服,甚至想使坏。
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不再处于优势地位,进而产生嫉妒和不满情绪,而杨妞花和江歌妈妈的经历,刚好反映了这种“人性”。
她们原本是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受害者,仅仅因为她们选择勇敢地生活,努力让自己的日子更好过,反而引来了批评甚至是指责。
儿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质疑声,杨妞花没有选择逃避,她站到了公众面前,通过镜头直接回应了所有疑问。
她坦诚地表示,自己做直播带货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没有想过要故意炒作,更没有想要给自己塑造什么特别的人设。
她还鼓励其他同样遭遇拐卖的孩子,勇敢地站出来,不要胆怯,要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利。
她说得非常坦白,同时也让人看到,受害者生活其实很不容易。
难道受害者只能一直穷困潦倒、痛苦不堪吗?难道他们不应该有机会去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他们也应该有权利让自己过得更好。
就像鲁迅说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快死了,可是隔壁的一家还在放着留声机,有人狂笑。你将死,他们也将死,你活着,他们也活着,可是他们,就是不希望你活着比他们好。”
说白了,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就算自己没损失,也希望别人一直倒霉,这种心理,让人觉得既可悲又可怕。
人们的喜怒哀乐各有不同,很难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受,有人只是感到喧嚣吵闹。
只说明理解他人情感是困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方式,所以对他人的情绪难以完全体会,旁人或许只觉得是一种打扰。
杨妞花如果当年没有遭遇拐卖,现在的生活很可能完全不同,会更加快乐、更加幸福;江歌妈妈如果女儿还在世,晚年生活也不必如此辛苦,不用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为生活四处奔波劳碌。
杨妞花直播看不看由你,江歌妈妈的新闻关不关注也随你,但请别去攻击、伤害她们。
无法体会她们的感受,那就保持安静,别用话说的方式,让她们更难受。
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的那样:“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其站在道德高点批评受害者,不如试着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更多的善意。
不喜欢看直播没关系,但请不要恶语相向;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关系,但请不要随便下结论。
受害者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也有权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能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伤害,就要求他们必须活成某种特定的样子。
面对那些遭受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多一份体谅、尊重和帮助,而不是用舆论的压力强迫他们符合我们想象中“完美受害者”的样子。
有时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温柔的举动。
来源:时尚新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