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德罗夫被人当众告发,他在车臣的所作所为,犯下了普京的大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8:00 1

摘要:俄罗斯国家杜马不久前一读通过了“关于重新命名车臣三座城市”的法案。根据草案,车臣的“谢尔诺沃茨科耶市”将更名为“谢尔诺沃茨克市”,“谢尔科夫斯卡娅市”更名为“捷列克市”,“瑙尔斯卡娅市”则将更名为“涅夫列市”(暂译)。

前俄军上将当众告发卡德罗夫,他在车臣的所作所为,已经犯下了普京的大忌。

俄罗斯国家杜马不久前一读通过了“关于重新命名车臣三座城市”的法案。根据草案,车臣的“谢尔诺沃茨科耶市”将更名为“谢尔诺沃茨克市”,“谢尔科夫斯卡娅市”更名为“捷列克市”,“瑙尔斯卡娅市”则将更名为“涅夫列市”(暂译)。

【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与他的三子——亚当·卡德罗夫】

据悉,该提案由车臣议会提出。其中,除了“谢尔诺沃茨科耶市”的改名是因为要符合现代俄语语法规则的正常修改,其他两座城市的更名,不得不说,都有一种“去俄化”的味道。

“涅夫列”一词在车臣语中意为“北方”,反映了该城市位于车臣北部的地理位置;而“捷列克”则是指途经车臣境内的一条河,这一名称最早来自于突厥语。

因此尽管车臣的提案通过了国家杜马的一读,但仍有“勇敢的”议员对此提出了异议。

比如曾经参加两次车臣战争的前俄军上将,统俄党议员沙马诺夫在杜马会议上,就对这份提案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俄国家杜马不久前一读通过了“关于重新命名车臣三座城市”的法案】

他愤怒地表示:“在车臣,他们要把那些有着自己历史名称的哥萨克村庄重新命名。他们不仅驱逐了讲俄语的居民,现在还要抹去城市的名字……这可是我们国家的历史!”

“我请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面对沙马诺夫的质问,在场所有人一片沉默。

沙马诺夫不仅是在质问车臣人,也是在质问在场的其他议员——毕竟就是他们投下的赞成票,才让这份草案通过了一读。

【沙马诺夫不仅是在质问车臣人,也是在质问在场的其他议员】

不知道日理万机的普京,到底清不清楚这件事,但这位前俄军上将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普京告发:卡德罗夫家族在车臣的所作所为,是犯了“去俄化”的大忌。

长期以来,“去俄化”都是克里姆林宫的大忌——有人可能还记得,发生在乌克兰的“去俄化”,正是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所谓“合法性来源”之一。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普京多次批评、指控乌克兰推行“去俄化”政策,认为这是在有意削弱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政治、文化和历史影响力。

比如语言政策,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出台法律规定,指定乌克兰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在教育、司法、政府机关、媒体等领域大幅限制俄语使用。普京指责这是基辅对俄语群体的“打压”。

【冲突爆发前,普京多次批评、指控乌克兰推行“去俄化”政策】

在历史与文化领域,乌克兰拆除、迁移大量与俄罗斯或苏联有关的纪念碑、雕像,修改历史教科书,强调乌克兰与俄罗斯历史的分野,突出独立的民族叙事。

此外,乌克兰还封禁或限制多家俄语媒体、俄语电视台、网站和社交平台账号,限制俄国电影、音乐和文化产品在乌克兰传播。在国家安全和教育领域强化乌克兰的民族认同,与俄罗斯划清界限。

普京通常将这些措施定义为“去俄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更加严重的“反俄”,以此来论证俄乌冲突是为了“保护俄语人口、捍卫俄罗斯文化”。

回过头来再看车臣。车臣的所谓“去俄化”,其实准确来讲应该叫“车臣化”(Чеченизация)更合适——在政治上服从于莫斯科的同时,在文化、历史等领域最大程度地保留独特性。

时间回到2000年6月,刚刚打赢第二次车臣战争并当上总统的普京,在车臣开始推行“车臣化”战略:在车臣扶植亲俄的本土政权,允许其高度自治,同时大力支援当地的经济建设。待到局势稳定后,俄军再逐步撤出车臣。

【一直到2009年,俄军才从车臣全面撤出】

既想要车臣一直忠于莫斯科,又无法使此地“俄罗斯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克里姆林宫不得不长期依赖卡德罗夫在当地的家族统治。

这种局面稳定了20多年,但随着卡德罗夫本人的健康问题愈加突出,矛盾开始出现。今年5月,卡德罗夫公开喊话希望自己提前退休,而普京拒绝了这一提议。

卡德罗夫希望自己的三子——年仅17岁的亚当·卡德罗夫接班;而克里姆林宫则打算让车臣“变天”,换一个代理人在车臣统治:今年52岁的“阿赫玛特”特种部队指挥官阿劳季诺夫,被普遍认为是普京最中意的人选。

在这种背景下,卡德罗夫在车臣如今搞的这些小动作,就有了一层微妙的含义:既然克里姆林宫不答应自己的条件,那么就强化车臣的文化独立性,增加未来莫斯科统治当地的难度。

至于莫斯科这边,也不好直接否决卡德罗夫的动作:如果连城市改名这种事都通不过,那还叫什么“高度自治”?车臣民众自然会感到不满。

别忘了,现在俄乌冲突还在继续,打仗正是用人的时候:车臣部队虽然被戏称为“网红部队”,但总比没有强。

双方博弈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尽管莫斯科有一些不满声音,但城市改名这种事,想必普京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卡德罗夫将来得寸进尺,让“去俄化”越过普京的红线,那么当年杜达耶夫、巴萨耶夫等车臣叛军首领的结局,很可能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来源:唐驳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