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疾呼:家长们请按下“暂停键”,被焦虑的孩子在失去本该有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7:56 1

摘要:清晨的校门口,我总能看到两种画面:有的孩子背着与身高不符的书包,眼神疲惫地被家长塞进补习班的车;有的家长举着错题本,在送学路上反复叮嘱“这道题必须再练十遍”。从教32年,我见证过无数孩子的成长,也目睹过太多因“过度用力”而偏离轨道的青春——今天,我想以一名校长

中学校长手记:家长,请按下“暂停键”——那些被焦虑裹挟的孩子,正在失去本该有的模样

清晨的校门口,我总能看到两种画面:有的孩子背着与身高不符的书包,眼神疲惫地被家长塞进补习班的车;有的家长举着错题本,在送学路上反复叮嘱“这道题必须再练十遍”。从教32年,我见证过无数孩子的成长,也目睹过太多因“过度用力”而偏离轨道的青春——今天,我想以一名校长的身份,郑重地对家长说:请停一停吧,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真的要被“毁”了。

上周三的午休时间,初二(3)班的小林在心理咨询室哭了整整一节课。他摊开的作业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红叉,扉页上贴着妈妈的便签:“这次月考必须进年级前50,否则周末的奥数班再加2小时。”小林说,他每天凌晨1点才能写完作业,周末要连赶4个补习班,最近总觉得“胸口发闷,连吃饭都没力气”。

这样的孩子,在校园里不是个例。上个月的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校初三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已达78%,比五年前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体育达标率较去年下降9%,有12名学生因长期睡眠不足出现心悸、焦虑等症状,不得不暂停学业调理。更让我揪心的是,上学期的一次匿名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最害怕的不是考试,是考不好后家长失望的眼神”。

我曾遇到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小学一年级就请私教一对一,连孩子喜欢的画画课都被改成了“作文冲刺班”。直到孩子六年级时出现“拒绝说话、拒绝出门”的情况,家长才慌了神。后来心理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孩子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难忘:“我觉得自己不是人,是妈妈用来攀比的工具。”

很多家长总说“别人都在补,我不补就亏了”,却忘了国家早已为孩子的成长划定“保护线”。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布置过量作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与学业无关的“超前培训”。

去年,我市教育局就查处了3起违规培训案例:某培训机构以“思维拓展”名义开设小学奥数班,被责令停业整顿;两名家长私下请老师在家“一对一”补课,因违反“不得组织变相培训”条款,被约谈警告。这些案例不是“不让学”,而是提醒我们:教育有其规律,违背规律的“抢跑”,最终只会让孩子“后劲不足”。

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而过度的学业压力、无休止的比较指责,本质上就是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漠视,也是对其人格尊严的隐性伤害。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长期处于“被安排、被要求”状态的孩子,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就像反复被电击的小白鼠,即使后来能轻易逃脱,也会放弃尝试。我校曾对100名“厌学学生”做过跟踪分析,发现其中85%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长包揽了所有选择,从报什么班到做什么题,甚至连“每天喝几杯水”都要规定。

高一年级的小宇曾是“学霸”,小学时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但自从妈妈给他制定了“每天背50个单词、做20道奥数题”的计划后,他开始逐渐厌恶学习。去年中考,小宇因压力过大发挥失常,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从此彻底“摆烂”,上课睡觉、作业不交。他跟我说:“反正我再努力,妈妈也不会满意,不如干脆不学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种庄稼: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获,急不来也催不得。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她的孙子小学时成绩中等,她从没有强迫孩子报补习班,而是鼓励孩子去观察昆虫、研究植物。如今孩子考上了农业大学的王牌专业,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这位老师常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家长要做的是浇水施肥,而不是拔苗助长。”

作为一名校长,也是一名父亲,我深知家长的焦虑源于“怕孩子输”。但真正的“赢”,不是比别人多考几分,而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我想给家长三点具体建议:

这段时间里,让孩子自主决定做什么——可以是画画、拼乐高,也可以是发呆、跟朋友聊天。家长只需要陪伴,不评价、不干预。我见过很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自由时间”里,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这一天,全家放下书本和作业,一起去公园散步、看电影,或者在家做一顿饭。有位家长跟我反馈,自从实行“无学习日”后,孩子跟她的话多了,以前总说“妈妈你不懂我”,现在会主动分享学校的趣事,学习时也更专注了。

不要总说“你怎么又考砸了”,而是问“这次考试你学到了什么”;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而是关注“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多少”。我校有个班级实行“进步积分制”,哪怕孩子只多考了2分,也会得到表扬,半个学期下来,班级的学习氛围明显更积极了。

每次站在教学楼的窗前,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我总会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初心:我们不是要培养“分数机器”,而是要培养“眼里有光、心里有暖、手里有力”的人。

家长们,别再把教育当成一场“军备竞赛”了——别人家的孩子报5个班,不代表你的孩子也要报;别人的孩子考了满分,不代表你的孩子不够优秀。真正的教育,是看着孩子从蹒跚学步到独立奔跑,是允许他摔跤、允许他犯错,是在他累的时候,轻轻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请按下“暂停键”,放下焦虑,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多看看孩子的笑脸——毕竟,健康快乐地长大,才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满分”。

来源:白云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