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杯扩军到64支!这一提案再次被提上日程。国际足联在今日正式讨论2030年世界杯扩军到64队的议案。可笑,可笑当我们还在畅想国足闯进世界杯的时候且看看我们的排名早已经跌出了亚洲前十。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症结所在根本就不是世界杯。世界杯扩军至64队,看似是机会,
世界杯扩军到64支!这一提案再次被提上日程。国际足联在今日正式讨论2030年世界杯扩军到64队的议案。可笑,可笑当我们还在畅想国足闯进世界杯的时候且看看我们的排名早已经跌出了亚洲前十。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症结所在根本就不是世界杯。世界杯扩军至64队,看似是机会,实则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世界足球真实差距的鸿沟。当我们将希望寄托于“蛋糕做大”的侥幸时,往往忽视了中国足球早已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扩军的诱惑:一场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国际足联将世界杯扩军,本质是一场商业与政z的双重博弈,旨在将足球的狂欢蔓延至更广阔的市场。对于中国足球而言,这无异于在远方画下了一个更诱人的饼。“64队了,机会总该大点了吧?”这种想法,带着一种走捷径的侥幸心理,仿佛等待赛道放宽,就能自然弥补起跑线上的落后。
然而,冷静思考便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海市蜃楼”。即便世界杯扩容至96队,足球运动的底层逻辑依然残酷:实力,是通往最高舞台唯一的硬通货。扩军增加的是名额,而非我们自身的实力。当我们还在为能否战胜亚洲二三流球队而挣扎时,讨论与世界强队在世界杯舞台上一较高下,无异于空中楼阁。将国家足球的命运系于国际足联的政策变动,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和懒惰,最终只会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冲击失败中,耗尽本就脆弱的信心与热情。
二、青训与普及:一场需要耐性的“绿洲工程”
杰克之前在直播中跟大家聊的“搞好青训和足球普及工作”,才是将中国足球从沙漠引向绿洲的真正路径。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庞大、复杂且需要极度耐性的系统工程。
1. 青训:告别“速成论”,回归“工匠心”
真正的青训,不是四处寻找“天才苗子”的赌博,而是构建一个能持续培养出合格、甚至优秀职业球员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
科学的训练体系:告别“唯成绩论”的拔苗助长,建立符合各年龄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大纲。技术、战术、身体、心理,四维一体,同步发展。
高水平的教练员:基层教练的水平,决定了足球金字塔的塔基是否坚实。我们需要大量培养并留住那些懂球、懂孩子、有情怀的“园丁”,而非“工头”。
畅通的成长路径:打通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之间的壁垒,让有天赋的孩子既能接受专业训练,又不脱离文化教育,拥有多元的未来选择。
2. 普及:让足球回归“游戏”的本质让球迷回到球场上
足球的根基在于普及。没有广泛的人口参与,青训便是无源之水。普及的核心,是让足球重新成为一种快乐的游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校园足球的“去功利化”,让足球课、班级联赛成为校园常态,重点不在输赢,而在参与、协作和享受乐趣。当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绿茵场上奔跑,我们才谈得上“选拔”。
地方足球以及社区足球文化的培育,今年的苏超为中国足球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开头作用,各地区联赛入雨后春笋接踵而至。苏超、鲁超、v超甚至是各社区联赛让足球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放更多公共球场,鼓励社区、企业举办业余联赛,让足球成为连接邻里、释放压力的社交平台。一个周末随处可见男女老少踢球的社会,其足球水平自然不会差。
重塑足球价值观:剥离过重的功利色彩和“出人头地”的焦虑,宣传足球带来的团队精神、挫折教育和健康体魄。让家长愿意送孩子去踢球,是因为它能带来快乐和成长,而非一个渺茫的“职业梦”。
放弃幻想,开始耕耘
青训跟普及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路,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年都难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唯有当我们真正沉下心来,将资源、智慧和耐心投入到青训的每一个细节和普及的每一片角落,让足球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深深扎根,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获得重生。
来源:南絮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