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随手抓一把丢玻璃杯,热水一冲,芽叶像小降落伞慢慢沉底,汤色浅杏黄,一口下去,鲜得像咬了口青瓜,又带着隐约的兰花香。
“白毫银针喝不起,寿眉又嫌糙?
”——卡在中间的白牡丹,才是老茶鬼的暗号。
第一次喝白牡丹,是在福州朋友家。
他随手抓一把丢玻璃杯,热水一冲,芽叶像小降落伞慢慢沉底,汤色浅杏黄,一口下去,鲜得像咬了口青瓜,又带着隐约的兰花香。
那天才知道,原来白茶里还有这么“不端架子”的狠角色。
说它狠,是因为白牡丹把银针的鲜和寿眉的醇硬生生揉在一起。
新茶时期,毫香混着花香,像春天在舌尖炸开;存个三五年,药香、枣香慢慢爬出来,喝起来居然有熟普的厚度,却又不腻。
这种“一茶两吃”的体质,直接治好了选择困难症——想喝鲜的?
当年茶。
想喝醇?
翻仓库底层那饼2018年的。
等级这事也妙。
牡丹王芽头肥到能冒充银针,价格却只要银针一半,适合想装逼又怕钱包疼的主儿;一级白牡丹是日常口粮,三百来块能喝一个月,办公室玻璃杯随便泡也不心疼;二三级的粗梗大叶,丢煮茶壶里咕嘟咕嘟,冬天能煮出蜜糖水,比什么红枣姜茶高级多了。
最鸡贼的是它不挑人。
盖碗党能泡出七道水,每道香型变着花样来;懒人玻璃杯冲泡,茶叶舒展得像水草,照样鲜甜;甚至保温杯里焖两小时,也只是微苦,回甘来得更快。
去年去云南,茶农直接拿大铁壶煮2015年的牡丹饼,加了点陈皮,喝完嗓子眼儿都是清凉的。
现在连产区都开始卷了。
除了福鼎政和,云南景谷的牡丹居然带梅子韵,广东韶关的出了蜜薯香,价格还比福建系便宜三成。
直播间里,99元两罐的2022年一级牡丹被疯抢,评论区全是“比奶茶划算”的年轻人。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批茶用的其实是数字化萎凋房——机器控温比老茶师更稳,青味少了,甜度反而更高。
说到底,白牡丹就是茶圈的海底捞:价格不吓人,口味有惊喜,还能玩出各种花样。
存茶党囤两箱牡丹王,三年转手赚顿火锅钱;社畜囤十斤一级牡丹,每天早八续命;文艺青年煮老牡丹加牛奶,拍张照就是小红书爆款。
它不完美,却刚好卡在“好喝”和“买得起”的黄金分割点上。
下次再有人炫耀几万块的银针,直接甩他一句:“喝过2017年磻溪牡丹饼吗?
三百八一饼,药香能把你那银针衬成白开水。
”
来源:沙漠感受沙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