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前发一文《汉语的这种表达方式,外国人觉得很独特,我们却已习以为常》中介绍了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比如,想想、看看、试试、尝尝,等等,通过动词重叠可以在原有动词词义的基础上增加其 “尝试性、短暂性和语气轻缓” 等语义和语气。
我在前发一文《汉语的这种表达方式,外国人觉得很独特,我们却已习以为常》中介绍了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比如,想想、看看、试试、尝尝,等等,通过动词重叠可以在原有动词词义的基础上增加其 “尝试性、短暂性和语气轻缓” 等语义和语气。
但汉语中还有很多两个汉字重复而形成的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用,叫做叠音词。
在形式上,叠音词与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很类似,也容易混淆,但首先,叠音词一定是由非动词构成,其次,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言范畴——
叠音词属于构词法范畴,是一个语素或音节通过重复构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词汇,而动词重叠则属于语法层面的形态变化,所以,二者在构词逻辑和语法功能上存在本质的区别。
除动词之外,以上这类双音节的叠音词分布于多种不同词性的词中,它们又可以分为单纯叠音词和合成叠音词两大类:
单纯叠音词是单纯词中的一种。
单纯词是汉语词汇中最基础的构成单位,指由一个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构成的词。其核心特征是 “不可拆分性”,一旦拆分成更小的部分,拆分出的音节或字符便失去原词的完整意义,或完全无意义。所以,更直白地讲,不光是单个汉字,有些由两个汉字构成的词汇也可能只是一个语素,比如,琵琶、蜘蛛、彷徨、叮咛、葡萄、蝴蝶、叮咚、哗啦、咖啡、沙发等等,它们被拆分后的单个汉字无意义,或失去了原词的完整意义。
与此相对应,单纯叠音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单个语素(音节)无独立意义,必须重叠后才能构成完整的词,或者更全面而准确地说,形成叠音词后的词义与原单个字的字义已经不同。
这类叠音词大多用来描绘状态、模拟声音或表达情感,分布于形容词、拟声词和名词中。
形容词性单纯叠音词,可以表示状态、性质,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水、脚步沉沉、落叶纷纷、时光匆匆、耿耿于怀、浩浩长江、茫茫大海、风度翩翩、绵绵细雨、白云悠悠、春日融融、秋风瑟瑟,等等;拟声性单纯叠音词,可以模拟声音,如嗡嗡乱飞、哗哗流淌、沙沙作响、潺潺流水、呱呱直叫、叽叽喳喳、淅淅沥沥,等等名词性单纯叠音词,大多为特定事物或称谓,如宝宝、乖乖、饽饽、猩猩、蛐蛐,等等。很显然,叠音词的词义与原单个字的字义已经不同(或无意义),例如:“猩猩”整体指动物,但“猩” 单独无意义;“潺潺”整体形容流水声,其“潺” 字单独亦无意义;沙与沙沙、沉与沉沉、乖与乖乖,翩与翩翩、融与融融,等等,词义均已完全不同。
合成叠音词其单个语素具有独立意义,重叠后起到强化原语素的语义、增添语气(如亲昵、轻微、强调等) 的作用,常见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
名词性合成叠音词,多用来表示称谓、事物,带有亲昵的语气或泛指的意味,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爷爷、奶奶等各种称呼,还有如星星、人人、家家、时时、处处、天天、年年等起到一定泛指的作用,人人系指每个人,家家指每家每户,等等;形容词性合成叠音词,可表示性质的强调或程度的加深,如高高、大大、细细、长长、红红、绿绿、胖胖、瘦瘦、软软、暖暖等等起到语气强化的作用。比如,他眼睛大大的,很有神;她的头发细细的,很柔软;量词(或代词)性合成叠音词,起到泛指或强化的作用,如个个、件件、张张、句句、桩桩、条条,等等,在特定的语境下,绝大部分的量词都可重叠变为叠音词,只有度量衡量词(如米、斤、升、元等)、不定量词(如些、点等)等不宜重叠成叠音词。这种叠音词在古诗词中也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身影,比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汉乐府《迢迢牵牛星》)
句中的“迢迢” 形容牵牛星的遥远,“皎皎” 描绘织女星的明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这一杜诗名句中,“萧萧”是拟声作用,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滚滚”则描摹江水翻滚、浪花翻涌、裹挟泥沙奔腾而下的壮阔画面。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其中,“凄凄” 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悲伤之情,“泛泛” 形容船只在烟雾中航行的飘荡状态。
上面所述都是两个汉字组成的叠音词,可以将其表达为AA形,实际上叠音词还包括ABB、AAB、AABB等更为复杂的形式,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典型实例如下——
ABB形,由核心语素A+ 重叠的辅助性后缀BB构成,BB 本身意义弱化,主要起 “强化状态、增添画面感” 的修饰作用,这类词大多为形容词,如:
颜色类: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白汪汪、黑黢黢、黑洞洞、黄橙橙;
感觉类:暖洋洋、热乎乎、温吞吞、冷冰冰、香喷喷、酸溜溜、臭烘烘、苦哈哈、甜丝丝;
状态类:圆滚滚、湿漉漉、亮晶晶、胖乎乎、瘦精精、泪汪汪、色眯眯、直勾勾、笑吟吟、傻乎乎、慢吞吞、静悄悄、乱哄哄、光秃秃、毛茸茸。
很显然,状态类的ABB形叠音词还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
AAB形,AA用以修饰B,起到放大事物的形态特征的作用,让抽象的属性变得可观察、可触摸,这类词如,面面观、呱呱叫、麻麻亮、娘娘腔、悄悄话、飘飘然、毛毛雨,等等。
AABB形,由双音节语素或词(AB)重叠为 AABB,起到特征强化、状态持续、程度加深或增强韵律等语气表达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形容词,也有很多名词。
形容词如,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兢兢业业、熙熙攘攘、舒舒服服、明明白白、马马虎虎、平平安安、清清白白、随随便便、蓬蓬勃勃、了了草草、平平常常、昏昏沉沉、清清楚楚、地地道道、郁郁葱葱、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稳稳当当、浩浩荡荡、大大方方、含含糊糊、安安静静、平平静静、勤勤恳恳、松松垮垮、破破烂烂、快快乐乐、匆匆忙忙、冷冷清清、完完全全、吵吵嚷嚷、松松散散、老老实实、严严实实、扎扎实实、零零碎碎、鬼鬼祟祟、慢慢腾腾、服服帖帖、普普通通、安安稳稳、高高兴兴、隐隐约约、实实在在、堂堂正正、大大咧咧、疯疯癫癫,等等;
名词如,形形色色、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原原本本、时时处处、时时刻刻、坛坛罐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山山水水、头头脑脑、婆婆妈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口口声声、千千万万,等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中的名句,用“年年岁岁” 和 “岁岁年年” 表示时间的往复不息,进而渲染对物是人非、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和叹息。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此句出自晏几道《蝶恋花》,“点点行行” 形容衣上的酒痕和诗里的字迹,表达了作者的凄哀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一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用动词重叠“寻寻觅觅”表达动作的反复持续,用叠音词“冷冷清清” 描绘环境的孤寂,“凄凄惨惨戚戚” 则用以深刻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悲痛。
总之,叠音词是我们生活中无法缺少的用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色彩。
同时,叠音词和动词重叠二者相比,首先,语言范畴不同,前者是词法问题,是汉语构词法的独特体现,后者则属于语法上的动词变形,其次,主要作用不同,叠音词有强化语义、增添语气、增强韵律和模拟状态或声音等作用,而动词重叠的功能则是在原有动词词义的基础上增加其 “尝试性、短暂性和语气轻缓” 等语义和语气。
延伸阅读(请点击):《汉语的这种表达方式,外国人觉得很独特,我们却已习以为常》
来源:云淡风轻轻谈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