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我不知道,那些痛骂沈巍先生的人有没有发现,在老沈那些细碎的日常里,他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底色——天未亮他便在垃圾堆里翻找可用的纸张与未过期的食物,将捡来的一些食品分给流浪猫狗,甚至小心翼翼地把路边的某个小虫子移到田野里以免被踩踏!
大家好,
我是喜欢谈古论今的中国一棵松
今天我们还来谈谈
上海著名的流浪大师沈巍先生~~
当“流浪大师”沈巍因捡垃圾读典籍的身影进入公众视野,赞誉与诋毁便如影随形!
有人斥他“好吃懒做”“传播负能量”,笑他被一众主播围堵的荒诞!
但我不知道,那些痛骂沈巍先生的人有没有发现,在老沈那些细碎的日常里,他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底色——天未亮他便在垃圾堆里翻找可用的纸张与未过期的食物,将捡来的一些食品分给流浪猫狗,甚至小心翼翼地把路边的某个小虫子移到田野里以免被踩踏!
还有,当他被人误判为精神病,而被人强行送医去吃药打针时,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面对如此严重的误解与伤害,他从未选择报复、闹事或上访讨说法,这是何等的宽容、忍让与大爱!
他宁肯自己受苦,
他宁肯自己选择流浪
也不跟这个世界去斤斤计较!
他以读书写字来修炼自己的灵魂
这是何等的豁达与博大!
这不就是妥妥的普渡众生吗?
说他是当代济公,当代颜回
当代唐伯虎,当代阿炳
难道不有一定的道理吗?
沈先生这份在困顿中坚守的善良与温和,让我又想起了另一个人物,那就是流传了数百年的“永嘉诗丐”的传说,这两个相隔时空的灵魂,在“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坚守里完成了奇妙的共鸣!
“永嘉诗丐”的故事虽在流传中演化出不同版本,却始终锚定着同一内核:一个无名无姓的永嘉籍乞丐,在嘉庆年间的寒冬冻死于通州街头,临终前他以木炭在壁上题诗明志:
"身似浑如水上鸥,
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篮傍晚空无物,
歌板临风唱未休。
两脚踢翻尘世界,
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
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样的绝笔,道尽了底层文人的漂泊之苦与坚韧风骨!
他或许曾是饱读诗书的士人,落魄后沦为乞丐却始终守着底线——即便饭篮空空,也不愿接受带有轻蔑的施舍!
即便寒风刺骨,也以歌板唱尽胸中丘壑,从未向困顿低头!
他没有盗抢劫掠的苟且,没有摇尾乞怜的卑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以文字捍卫着人格的尊严,活成了“贫贱不能移”的生动注脚!
沈巍的人生轨迹里,同样刻着这样的尊严与坚守。
他从未以“乞丐”自居,即便身陷困顿,也选择靠捡垃圾自食其力,而非伸手乞讨!
即便被人误解为“精神病”送入精神病院,即便遭遇无端的诋毁与嘲弄,他也从未诉诸暴力报复,始终以温和回应世界的刻薄!
正所谓: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有人不解他为何在垃圾堆里坚持读书,为何对流浪猫狗倾注善意,为何要为一只小虫弯腰——这恰是他灵魂高贵的证明!
就像永嘉诗丐在冻饿交加时仍要提笔写诗,沈巍在困顿中坚守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生命的悲悯,更是对人格底线的捍卫!
他曾说,有一年,上海遇上极寒天气,他觉得可能会被冻死,于是他来到一棵松树之下,他还选择了一棵树型好的松树,他情愿死在高洁的松树之下!
他的这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怀,与永嘉诗丐壁上题诗的傲骨,何其相似乃耳!
世人常以境遇论高下,却忘了灵魂的重量从不由贫富决定!
永嘉诗丐与沈巍,都曾身处“生如蝼蚁”的困局:一个冻死于寒冬街头,一个在垃圾堆里苦苦度日!
但他们的灵魂却“高贵如神”——一个以诗明志,守得住尊严底线!
一个以善待人,扛得起生命温情!
那些嘲笑他们“荒诞”的人,或许从未明白:捡垃圾与读典籍并不矛盾,困顿与善良更非对立!
沈巍喂给流浪猫狗的食物里,藏着比锦衣玉食更珍贵的善意!
永嘉诗丐壁上的诗句中,写着比高官厚禄更坚挺的脊梁!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这句泰戈尔的名言,绝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而是永嘉诗丐与沈巍用人生践行的准则!
他们让我们看见:
真正的高贵
从不在
衣着的光鲜或境遇的顺遂里,
而在困顿中不丢的善良里!
而在屈辱中不变的尊严里!
而在尘埃中
也能开出鲜花的灵魂坚守里!
这,也许
正是两个跨越时空的“流浪者”,
留给我们普通人最深刻的启示!
来源:本山哥哥侃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