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共话呼吸学科肺癌管理新纪元:从精准诊疗到全程关怀整合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1:08 1

摘要:肺癌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8.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近年来肺癌诊疗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推动肺癌患者管理步入"全程管理"新时代。

肺癌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8.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近年来肺癌诊疗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推动肺癌患者管理步入"全程管理"新时代。

《呼吸界》特别策划"肺癌全程管理洞察与实践"专题访谈,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满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来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燕教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晓菊教授,共同围绕肺癌全程管理——从预防筛查、精准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到长期随访的完整路径,分享前沿理念,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徐燕教授:小结节·大策略,打破城乡鸿沟,AI赋能构筑精准分层的早期肺癌筛查路径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肺癌早筛理念已深度融入医疗体系,全民健康管理意识显著增强。国家通过社区家庭医生签约、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等举措,使国内肺癌早诊早筛实践成果斐然,但仍面临结构性障碍。

当前筛查的核心矛盾在于:城市低剂量CT普及率大幅提升,甚至呈现年轻群体过度筛查趋势;而乡镇及偏远地区高危人群因筛查意识薄弱未能及时筛查,确诊时多已进展至晚期,折射出肺癌早期筛查的认知断层与地域鸿沟。当前破局的核心在于实现高危人群的精准分层,应重点关注40岁以上、具备吸烟史、一级亲属肿瘤史或职业暴露史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推行肺癌早筛[2]。

肺结节的科学管理是肺癌早筛迈向个体化全程管理时代的关键环节。当前人工智能在肺结节检出中凸显显著优势,单次CT扫描可识别多达十数个结节,并初步完成风险分层,但这也加剧了患者的"结节焦虑"。因此临床评估肺结节恶性风险时,需综合影像学特征与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精准判断,核心依据涵盖结节大小、类型及动态生长速度等关键指标,特定情况下启动"影像-病理-微创"三联评估的多学科协作,从而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

未来,人工智能可在随访管理中实现自动分析结节恶化概率、动态调整随访间隔,在精准化患者教育及癌前病变逆转攻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被动诊疗到主动健康管理,从广谱筛查到精准干预,技术革新正弥合城乡鸿沟,推动肺癌防治向“筛-诊-管-防”一体化进阶。

李满祥教授:晚期肺癌长生存之路,个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挑战

随着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已从“按月计算”向“按年延长”迈进,逐步进入真正的慢病化管理时代。然而,这一转变背后仍横亘着五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首先,耐药性成为长期生存核心瓶颈。靶向治疗对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效果显著,但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难以避免。三代TKI耐药后,靶向药物选择陷入枯竭,后线化疗或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生存获益有限; 免疫治疗同样面临耐药挑战。

其二,罕见靶点药物可及性困境。针对MET、RET等罕见靶点的新药陆续问世,但患者面临“用不上、用不起”的双重用药压力。

其三,脑转移的“庇护所效应”。肺癌脑转移极为常见,血脑屏障致使药物穿透率低下,疗效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缩短,仍是当前晚期肺癌的治疗难题。

其四,如何用好免疫治疗双刃剑。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早期精准识别不良反应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最大化其临床获益。

最后,长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管理。当肺癌演变为慢性病,患者需终生管理,其心理适应、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支持等伴随性需求成为重要挑战。

高质量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已成为现代肺癌管理的必然趋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癌呼吸团队在晚期肺癌管理领域多年探索形成的独创性"三化标准":标准化流程-实质化讨论-全程化闭环管理。通过组建涵盖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胸外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多学科会诊;专人协助专家预先调阅患者资料、明确会诊目标,建立动态疗效反馈机制,并充分吸纳患者参与诊疗方案解读,从而构建高效可行、精准全面的多学科诊疗体系,确保诊疗患者诊疗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肺癌逐渐向慢性病转变的趋势,肺癌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聚焦“治病”转向全面“治人”。这要求呼吸科医生积极适应并探索涵盖早、中、晚期肺癌的全程管理新模式。

在这一转变中,呼吸医生的角色将发生关键性升级:从疾病的“初诊者”变身为患者健康的“终身管家”。而治疗目标也随之升华——不再仅仅追求肿瘤的缩小或消失,而是全方位关注患者的生活品质。这意味着医生将更密切地追踪患者治疗后的身心康复状况、心理健康、回归社会的能力,并提前规划预防策略,致力于帮助患者在抗击肺癌的同时,保留良好的生活体验。

刘来昱教授:肺癌精准治疗时代,生物标志物重塑诊疗路径

随着肺癌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标志物检测已从晚期肺癌诊疗延伸至早期筛查,并进一步拓展至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在肺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全过程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预防领域,生物标志物主要应用于风险评估与健康教育。针对重度吸烟史或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推荐液体活检技术以实现早期风险筛查。尽管循环RNA、DNA及基因甲基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其应用前景已初现端倪。但液体活检在推广前需审慎考量患者心理负担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在筛查环节,低剂量螺旋CT经多项大型研究证实为有效的早期肺癌筛查手段[3],联合ctDNA与循环异常细胞检测可大幅增强筛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肺癌早期发现开辟新路径。

诊断领域的生物标志物进展尤为显著。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基石,传统病理诊断已从单纯组织学分型转向分子分型。肺癌诊断不仅需明确病理类型,更需解析分子层面的生物学特征,为个性化医疗奠定坚实基础。精准诊断可明确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以制定治疗策略: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需首选靶向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则应将免疫治疗作为重要方向。同时,动态监测ctDNA变化,既能帮助实时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方案,也能在复发监测中展现出突出的预警价值。

可见,生物标志物在肺癌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伴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检测手段将趋向无创化、低成本化,使早期筛查更高效普及,甚至有望实现"一滴血或唾液"完成肺癌初筛。呼吸科医生应当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持续提升技术能力与知识储备,以迎接医疗发展的新时代。

李圣青教授:肺癌irAEs预警与个体化处理,守住患者生活质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使近三分之一的晚期肺癌患者实现了五年生存,这一“长生存”奇迹无疑为患者带来了重大希望[4]。然而,任何治疗都无法逃避副作用的阴影,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就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面。但肺癌治疗不能因噎废食,免疫治疗一定要用,不能因为它有不良反应就害怕使用。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机会,从而延续其生存获益。

在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应当遵循“G1、G2早发现,避免G3、G4”的原则。一旦irAEs发展至G3或G4,不仅可能丧失继续免疫治疗的机会,也意味着患者可能失去延长生存的宝贵希望。

为了在治疗方案制定阶段精准权衡风险与疗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严格遵循规范化操作流程(SOP)。在每位患者启动免疫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需接受驱动基因突变筛查和PD-L1表达检测,据此决定是否先行靶向治疗;未检出靶点者,原则上进入免疫治疗路径。与此同时,会对患者进行多系统、多器官功能的基线评估。治疗期间,团队重点监测皮肤、肺和肝脏等易受累器官,通过对患者主诉、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严密监测,第一时间捕捉irAEs征兆,实施精准的个体化管理。

此外,在患者沟通与后续管理中,建立团队经验与患者自我监测的双重保障至关重要。多数irAEs于用药后半年内出现,超过半年后严重反应发生概率及等级显著降低;因此免疫联合化疗前期应保持高度警觉,并相应增加随访频次。针对患者对不良反应的担忧,建议医患进行深入沟通:首要阐明免疫治疗是当前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案;其次明确告知患者,出现任何异常症状需立即联系主治医师,确保在G1–G2阶段及时干预,保留康复机会与良好预后;再次强调,即使罕见发生G3–G4重度irAEs,如果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绝大多数可成功救治,整体致死率极低。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向患者说明,irAE越重往往预示抗肿瘤免疫应答越强,但我们绝不会容许其危及生命。通过及时救治,停药后任可长期维持缓解。这种理念转变,正是肿瘤免疫治疗从"能否应用"向"如何用好"跨越的核心标志,亦将定义未来肺癌全程管理的关键路径。

张晓菊教授:超越五年,构建肺癌全周期随访体系

肺癌随访管理只有一个核心目标:让病人活得长、活得好。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显著延长,5年生存率的提高正推动肺癌逐渐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肿瘤本身,也要重视共病管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的心血管疾病、肺血栓,或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慢阻肺等慢性炎症疾病,这些都应在随访中被严密关注。

从临床实践来看,呼吸科在肺癌全程化管理中具备独特优势。从最初的鉴别诊断,到多渠道的呼吸重症生命支持,我们拥有完整而连贯的诊疗能力,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连续性的照护。

然而,当前肺癌随访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疾病的危重性和复杂性,患者常多方求医,导致医患信任难以集中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也缺乏有效衔接。在实际推进层面,需多要素协同推进:明确的政策引导、全国性物联网信息平台、持续规范的医生培训、患者健康教育与信任构建,以及有效的质控机制。可以借鉴河南省在呼吸慢病的防治经验,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网络,实施分级培训与统一质控,能有效实现诊疗同质化与全程管理。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AI可协助医生实现患者数据的标准化收集与初步分析,使医生更能专注于决策环节,从而显著提升随访效率和质量,使一人高效管理上千患者成为可能。

展望未来,理想的肺癌随访体系应是政策、平台、技术、培训和多级医疗协同的结果。我们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与生命质量,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医疗理念的深刻转变——让肺癌真正成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帮助患者在延长生存的同时,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

结语

肺癌的慢病化管理范式正深度重构临床实践路径。这一转变不仅表现为从单学科诊疗向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跃迁,更意味着医疗重心从短期住院治疗拓展为涵盖长期随访、康复支持与生存质量管理的全周期照护体系。在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诊疗技术持续革新的背景下,积极构建系统化、分级化的全程管理路径,实现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到不良反应管理及患者教育的无缝衔接,是开启肺癌全程管理新纪元的关键突破,承载着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双重使命。

专家介绍

李满祥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呼吸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呼吸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委;陕西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3年陕西省“工匠人才’;2020年中国影响力医生;西安交通大学名医;2018年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奖;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2000年第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李圣青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 呼吸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兼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上海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2020年获全国抗击新冠先进个人;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先进个人;2020年获中国医师协会优秀呼吸医师奖。

刘来昱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PCCM专培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内镜筛查委员会 常委;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内镜与介入呼吸病学分会 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 副主委兼肺癌与间质性肺病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常委兼呼吸介入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呼吸分会 常委兼呼吸介入学组组长;广州抗癌协会 理事;广州抗癌协会介入呼吸病学分会 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六届“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第四届“广东好医生”;2020年“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广州市“抗非典先进个人”;第四届“羊城好医生”。

徐燕 教授

乌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青年学组 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 青委常务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肺癌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会 委员;《中华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肺癌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青年编委;《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副主编;《CANCER》亚太区域编委;《Thoracic Cancer》 编委。

张晓菊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呼吸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IF: 232.4 Q1 . Epub 2021 Feb 4. PMID: 33538338.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34):2918-2959.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50511-01152.

[3]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Church TR, Black WC, et al. Results of initial 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3, 368(21): 1980 1991. DOI: 10.1056/NEJMoa 1209120.

[4]Herbst RS, Giaccone G, de Marinis F, et al. Atezolizumab for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PD L1 selected patients with NSCLC[J]. N Engl J Med, 2020, 383(14):1328 1339. DOI: 10.1056/NEJMoa1917346.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