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屏幕上的光打在脸上,键盘敲得一阵一阵的,心里还在想着:“这篇文章应该能引起点轰动吧,明天一发布,阅读量蹭蹭蹭地涨,评论区爆炸!”
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屏幕上的光打在脸上,键盘敲得一阵一阵的,心里还在想着:“这篇文章应该能引起点轰动吧,明天一发布,阅读量蹭蹭蹭地涨,评论区爆炸!”
结果,嗯,那个情景你一定不陌生:文章像躲在角落里的影子,寂寞得可怜,评论区比沙漠还干,连个沙尘暴都不见。
这种时候,真是让人心情低到谷底。
你那股写作的热情,瞬间就被一盆冷水浇得透心凉。你甚至开始怀疑:“到底是为啥写的呢?写作这条路,难道就这么毫无生趣、前路无光吗?”
是不是也有过那种,几乎想放弃的瞬间?
比如,连续发布了10篇文章,却连1个评论都没有,好像被限流了似的。
深夜里,你一遍遍修改文章,像个精益求精的工匠,拼命想把每个字磨得无懈可击,结果得到的却只有那几个冷冰冰的点击和评论。
你心中的坚持,渐渐被淡淡的失望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写作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头脑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你渐渐发现,自己对创作的热情开始褪色。终于有一天,你告诉自己:“算了,不写了,反正没人看。”
于是,你放下了键盘,卸载了头条,离开了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创作世界。
但问题来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写作的意义,难道真的是依赖于“有人看”?
别骗自己了,流量从来就不是写作的全部。
如果你每次按下“发布”按钮的时候,心里都在期待着数字的反馈,那你可能已经踏上了一条越来越重、越来越痛苦的写作路。
你或许会觉得,流量才是写作成败的标志,可你又忘了最初的动力是什么——是那份深夜挑灯时的孤独思考,是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时写出来的心情,是曾经那颗不顾一切要记录下生活的初心。
我有个朋友,常常抱怨自己文章的阅读量实在太少,心情像是被人丢进了冰冷的水里泡了几个小时:“我的心事根本没人关心。”
直到有一天,她翻看起三年前自己写的一篇日记,那篇记录她失恋的文章下面竟然有个陌生人的留言:“原来放手也需要勇气。”
她顿时明白,原来有些话,不是为了让全世界听,而是为了某个愿意聆听的人,甚至是为了曾经孤单的自己。
所以你知道吗?
很多人之所以放弃写作,不是因为流量的低迷,而是他们渐渐忘了写作最重要的意义——与自己对话。当你把所有的写作焦虑投射到数字上,热爱和真诚就会慢慢消失,只剩下空洞的点赞、分享和关注。
最终,写作变成了外界定义的任务,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热情。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写文章时的心情吗?
那时的你,写的可能是某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者是一次偶然的感悟。你从未想过会有多少人看到,也没期望会有多少人点赞。你写下的只是自己的心情,只希望有一个人,或者甚至只有自己,能感受到那份真实。
可是后来,我们变得频繁发文,慢慢地,流量开始变成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而这,正是我们迷失的开始。
很多人在写作的路上都经历过漫长的“无人问津”。
有人写了几十篇,点赞数依旧寥寥无几。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每一次书写,都是对内心的抚慰和安慰。
真正懂得写作的人清楚,这不仅仅是为了被看见,更是为了那个曾经迷茫、孤单的自己,去看一看、听一听,自己曾经写下的故事。
所以,下次当你想停更,或者停笔时,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外界的掌声,我还想不想继续表达?”
你是否愿意为一个人的感受——哪怕只是自己——继续写下去?
如果你能在孤独的夜晚,被自己曾写下的文字所打动,那就说明,你没有迷失自己。
所以说,写作的真正意义,不是流量,不是数字,而是你与世界、与自己建立起的真实联系。即使暂时没有人看到,至少你一直都在对自己说话,那种最珍贵的时刻,只有你自己知道。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写作就不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更深刻地与自己和解。
别让数据,绑架了你对写作的热爱。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