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还没到,超市月饼区已经贴出买一送一,还是没人伸手”——这画面去年在北上广深同时上演,今年提前了整整两周。
“中秋还没到,超市月饼区已经贴出买一送一,还是没人伸手”——这画面去年在北上广深同时上演,今年提前了整整两周。
不是大家不爱过节,是月饼先把人劝退。
一盒八小块,标价398,拆开后塑料托占一半,月饼像被流放。
网友算过,按重量折,单价比和牛还贵,谁愿意当冤种。
价格虚高只是第一道门槛。
直播镜头里,主播把月饼切开,馅料像橡皮泥,弹幕齐刷“别吃,摆着吧”。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早就不是段子,是仓库里越堆越高的现实。
去年节后第三天,华东某厂直接拉出三卡车临期月饼倒进饲料口,画面冲上热搜,把“浪费”两个字拍在大家脸上。
第二道门槛更隐蔽:零食柜台把它挤到边缘。
山姆、Costco的中秋坚果礼盒,9月前就卖断货;Ole’的进口巧克力月亮蛋糕,小小一个39块,年轻人顺手就拿。
它们不用讲故事,也不用附赠刀叉,开袋即食,糖分写得清清楚楚,月饼却还在玩“养生低糖”的文字游戏。
健康焦虑是第三道门槛。
上海市消保委抽了42款月饼,三成蔗糖超标,五款标“低糖”却用了麦芽糖醇,吃三块就腹泻警告。
医生在抖音科普:传统莲蓉蛋黄≈跑步5公里,评论区瞬间破防。
代糖月饼想救场,结果口感像嚼泡沫,复购率不到8%,市场用舌头投票。
还有更扎心的:节日本身在缩水。
《2023国民团圆报告》说,60%的90后中秋不回家,理由排第一的是“请不到假”。
人都不齐,月饼卖给谁?
企业也缩手,反腐十年,机关团购量掉八成,国企改发购物卡,员工转身拿卡去买奶茶,月饼连中间商都没混上。
电商把最后一丝耐心也磨光。
美团小象、盒马NB推出“小时达”月亮套餐:现烤麻薯、冰皮榴莲、低糖芋泥,1小时送到家。
对比之下,月饼礼盒物流三天,到手还要排队拍照,仪式感没赶上,饿意早过了。
眼看要凉,老品牌开始自救。
广州酒家把月饼压成薄片,做成“月亮酥”,减油30%,单包9.9,上市两周卖破50万袋。
苏州博物馆联名绣娘,把月饼盒做成夜灯,299一份,限量三万盒,秒空。
最绝的是云南花酒月饼,把食用玫瑰做成流心,游客现场排队,高铁一路飘香,本地人说“终于不用背着盒子坐硬座”。
这些案例透露一个信号:月饼要活下去,得先把自己当零食,再当文化。
把价格打回30元区间,把糖油写进配料表,把盒子做成能留夜的灯,消费者才愿意给一次机会。
毕竟,大家不是讨厌月亮,只是讨厌被当成韭菜。
所以,月饼的终局不是消失,而是褪掉“礼品”外壳,回到“吃的”本身。
明年中秋,如果能在便利店冰柜里看到单片售、低糖、保质期45天的“真·月亮饼”,记得买一块,让它知道,放下身段,世界还是会赏它一口甜。
来源:富足鲸鱼o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