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韵,英译品鉴(18)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23:00 1

摘要:杜牧身处牛李党争漩涡,目睹同僚在名利场中沉浮,诗中“与命争”的“皆”字,实为对整个士族阶层的悲悯。当现代人困于“996”“内卷”时,这句千年前的叹息依然振聋发聩——我们是否仍在重复“十载名兼利”的轮回?

千年古诗 英译品鉴(18)

《送友人》

杜牧

1

原诗品读

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

青春望不住,白发自然生。

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

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文心AI生成

2

英译赏析

本诗的翻译者——图书馆张邈老师

Bid Farewell to My Friend

Du Mu

For the fame and wealth of ten years,

Each one makes a stand against one’s life.

Watching helplessly the youth has gone,

Gray hairs grow naturally and expectedly.

Night rains evoke my homesickness,

Autumnal winds stretch my sadness.

Outside fifty miles from the imperial gate,

His horse gallops away and chases chicken cackling..

3

感悟与思考

功名困境:晚唐士人的精神突围

功名困境:晚唐士人的精神突围

杜牧身处牛李党争漩涡,目睹同僚在名利场中沉浮,诗中“与命争”的“皆”字,实为对整个士族阶层的悲悯。当现代人困于“996”“内卷”时,这句千年前的叹息依然振聋发聩——我们是否仍在重复“十载名兼利”的轮回?

2. 时间哲学:从“青春望不住”到“存在主义焦虑”

杜牧以“白发自然生”解构了儒家“人定胜天”的叙事,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跨时空呼应。当AI开始预测人类寿命,当抗衰老科技试图逆转生物钟,这首诗提醒我们:对时间的敬畏,或许比对抗更有尊严。

3. 告别美学:从“驰马逐鸡声”到“数字永生”

古人用五十里官道上的马蹄声消化离愁,今人则在朋友圈点赞中完成“云告别”。杜牧诗中“鸡声”作为人间烟火的象征,恰与当代社交媒体的虚拟连接形成对比——当告别可以一键删除,我们是否失去了某种珍贵的“疼痛感”?

4

图书馆资源加油站

若想深度领略其魅力,图书馆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库。

图书馆内丰富的藏书涵盖杜牧诗集的各种版本,还有众多学术著作,剖析杜牧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借阅这些资源,就如同拿到一把把钥匙,打开杜牧诗歌世界的大门。

此外,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便捷之门。在线数据库中,有海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学界对杜牧诗歌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这些资源,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学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馆藏纸本图书推荐:

书名:侘寂之美:唐诗中的理想国

著者:李静著

馆藏索书号:I207.227.42/65

馆藏地点:文学图书阅览二区(316室)

本书简介

陈老师以一己之力完成的《唐五代诗全编》,秉持“让唐诗回归唐朝”的宏大学术目标,逐首考订清编《全唐诗》收录的49403首又1055句,最后收录唐诗57000余首、诗人4000余名,全书逾1800万字,堪称旷世巨著、文化“长城”。他整理研究唐代文献,为我们钩沉唐代文学的时代细节,力图还原唐诗原貌,嘉惠学林,功莫大焉。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如何在当今的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有何看法?

馆藏电子论文推荐:

期刊论文题名:唐诗中的“瘴”书写及其经略岭南之意义

论文作者:钟乃元

论文刊载期刊:钟乃元 .唐诗中的“瘴”书写及其经略岭南之意义[J].文史哲,2025,(04):69-83

论文检索数据库平台:中国知网

论文摘要:

汉晋时人在南方开发尤其是经略岭南的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瘴的体验诉诸书面记录,淬炼成历史记忆,凝定于史部文献。以唐代士人根柢经史的阅读经验和诸多现实需求为触媒,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瘴”,又以符号的形式转化成文学意象,呈现于集部文本。“岭南皆瘴乡”的历史记忆,在唐人文学言说中弥散为“南方多瘴疠”的文化地理感知,这与唐朝关中本位政策主导下诗人对南方文化区的边缘化定位有关。唐代岭南、巴蜀、荆楚、吴越等四个感觉文化区中涉“瘴”的书写,本有议论边政、留心治边和抒写流贬哀痛等多重面向,但贬谪文人渲染“瘴祸”,几乎遮蔽了南疆治理的本旨。以岭南文化区的瘴书写为典型作剖析,可发其覆。作为“瘴”历史记忆生成和凝定的原生空间,岭南自然风物与历代南疆治理的历史链条耦合为文学发展的特有生态,其中的“瘴”书写,在形塑瘴乡印象,强化逐臣去国离群之悲的同时,还具有夷夏殊风、守边固边、文教去瘴等多重意涵。这一书写的多面向特色,既有昭示后人南疆叙事创作路向的文学意义,也有透过文学描写探知岭南治理曲折进路的历史价值。

中国知网访问方法:

1、登录图书馆首页,点击中文数据库

(https://lib.xatu.edu.cn)

2、点击"中国知网学术期刊"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