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是初心:疾控人无声奋斗的日与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1:32 1

摘要:回想起自己与疾控的故事,每一位疾控工作者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尽相同——或是在基层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坚守,或是在实验室里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抑或是在疫情防控一线挺身而出。无论是哪个岗位、何种故事,责任、奉献与成长是不变的底色。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

回想起自己与疾控的故事,每一位疾控工作者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尽相同——或是在基层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坚守,或是在实验室里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抑或是在疫情防控一线挺身而出。无论是哪个岗位、何种故事,责任、奉献与成长是不变的底色。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党委在京举办“我和我的疾控故事”宣讲会。随着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线上线下的听众们仿佛走进一个个鲜活现场,看到了那些无声奋斗的日与夜。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会播撒在更多人心中,激励更多人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也鼓舞广大疾控工作者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副主任(副院长)张国新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营造干事创业、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国疾控中心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守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遇到热爱 向光而行

在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丹研究员的故事里,遇到热爱、追逐梦想、向光而行是关键词。从临床医学生到投身于病毒学基础研究,多数时候,陪伴李丹的都是实验室里细胞分裂的“声音”。怀着从事基础研究的决心,李丹向艾滋病病毒发起挑战。

终结艾滋病流行,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创新是科学的生命’这句话在艾滋病疫苗研发中有特殊意义。那些从‘0’到‘1’的突破,是凌晨实验室里的坚守和对科研热爱的最好注解。”李丹说,“多年来,我们不仅为艾滋病疫苗研发进行了精准的免疫学评估,更为新冠、猴痘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研究提供支撑,我国传染病疫苗标准化细胞免疫评价能力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李丹表示,作为青年疾控人,不论是在庞大系统工程里做一颗小小的“齿轮”,还是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里开拓前进,她都将全力以赴。

坚守在营养健康科研一线,投身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建设,助力中国食物成分监测网覆盖更多地方……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徐维盛研究员眼中,每一份食物成分监测数据都关乎千家万户的营养健康,这份意义令他始终满怀热忱、干劲十足。让营养教育更有声有色,也是徐维盛努力的方向。“科学的营养知识,只有老百姓真正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徐维盛积极探索营养教育与学科教育协同发展,编创营养梦系列课程,把食物成分写进歌曲、融入戏曲,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科普宣教。

“蓦然回首,我和中国疾控中心已经一起走过了23年。中心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发展,我也有幸成为中心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中国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办副主任刘芳讲述的是她与中国疾控中心“共同成长”的故事。

多年来,刘芳在慢性病防控一线见证了信息化、数据化带来的变革,也深度参与科普宣传。“我有幸参与‘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推广工作,和同事们精心策划方案、评选主办城市、开展全方位宣传。看到大家从好奇尝试到逐渐养成健步走的习惯,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刘芳介绍,如今,大赛已经发展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助力慢性病防控的品牌项目。

一件白大褂,见证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牛培华副研究员从学生时期到工作这些年来的坚守。从13年前初次穿上白大褂、站在实验台前,到如今出现在实验室里、讲台上、疫情防控一线,她始终牢记着自己加入疾控队伍的初心,为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贡献力量。

“我们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们一样,都是免疫屏障的受益者。”在加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不到3年的“疾控新兵”闫婷婷看来,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坚定信念,做好免疫规划工作的实践者,用科学数据助力政策制定,是年轻一代疾控工作者的职责。

日日夜夜 念念不忘

在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段弘扬副研究员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赶赴疫情一线时家人往行囊中塞进一个寓意平安的苹果,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百姓露出安心的笑容……“这些瞬间承载着我与疾控事业相伴的日日夜夜,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疾控故事。”段弘扬说。

疾控故事里,还会写下什么?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检测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杨宝路,正与团队成员激烈讨论,一次次打磨科研成果;对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后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卫军来说,大型项目修缮、日常设施维护、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是他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李中秋助理研究员,面对内脏利什曼病这一看似“冷门”却关乎偏远地区百姓健康的疾病,翻山越岭深入一线开展调查。

两次援疆,是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职业流行病学与风险评估室副主任边洪英职业生涯中最特别的故事。“两次选择源于同一个信念——边疆需要专业力量,而我有意愿、有责任、有能力响应号召。”边洪英深知,援疆就是要帮助当地解决实际困难。于是,他多次到百姓家中走访、蹲点,到基层调研,发现并解决了许多技术、管理问题。

中国疾控人还跨越山海,在异国他乡书写援外故事。今年4月,作为中国政府援缅甸卫生防疫队队员,段弘扬赴缅甸开展援外防疫工作。当时,震后的缅甸曼德勒省正值酷暑,蚊虫肆虐,而且余震不断、频繁停电,防疫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和队员们开展各项检测和监测,深入安置点查看卫生防疫情况,对当地专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助力当地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回忆起远赴塞拉利昂的372天,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王超博士至今记忆犹新。在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他和同事们精准完成病例样本检测;在疫情监测、研判和分析时,将中国疾控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防控关键点;在医院病房、采样现场,手把手指导当地医务人员按蚊采集技巧与质量控制方法……

“作为一名年轻的疾控工作者,我将带着援塞经历赋予的勇气与底气,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增砖添瓦,在国际合作中传递中国力量。”王超说。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