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焕发时代金彩(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0:05 1

摘要: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国故事,黄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为当今黄金市场提供了基于外观、纹样、用途等多方面的物质源泉,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基于工艺、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财富。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务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先天优势,加强黄金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

博物馆的黄金文物利用与文创产品开发

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国故事,黄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为当今黄金市场提供了基于外观、纹样、用途等多方面的物质源泉,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基于工艺、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财富。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务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先天优势,加强黄金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黄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金为笔,书写好华夏文明的“金”彩华章。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未来。

黄金文物利用的原则

立足历史,弘扬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黄金文物的利用和黄金文化的传承要立足正确的历史观,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合一,也就是我们说守正。举个简单例子,黄金制品,很多人喜欢购买金貔貅,一个重要原因是“让财富只进不出”这里不讨论这种观念的正确与否,从市场的角度,商家也要“投其所好”。但试想有多少人愿意和一个如同貔貅一样的人交往呢?这不是中国人的提倡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在我们的黄金文化中还有一种很少人知晓的叫甪端的瑞兽,它是一种日行万里,通晓古今的瑞兽,且有一种特有的品质,只伴明君。试想一下,谁不希望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有正人君子为伴,自己也做一个正大光明之人。守财,但更要守正。 这类黄金文化中优秀的,正能量元素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并且去宣扬的。我们满足需求,更要学会利用黄金文物和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去创造需求。

立足优秀的工艺和品质,黄金数千年被人类所追求和信奉,就在于它的品质。黄金文化能否更好的传承,被更多大众所认可,其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品质保证。因此立足博物馆黄金文物的中优秀的工艺,立足质量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中的品质控制,是核心所在。如今古法金方兴未艾,黄金行业就是及时推出了相关标准,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否则各种品质产品鱼龙混杂,对整个行业乃至黄金文化传承都是巨大的损失。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对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利用,不应该仅仅是复刻、简单的设计堆砌。而是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工艺精髓,利用新科技新工艺,在黄金制品设计加工生产中的创新。在立足黄金本身的同时,更要放眼整个几千年中国辉煌的文化历史,从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诗歌中寻找创新灵感,实现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的跨界出圈,这样黄金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创产品开发和应用

一是利用当前的科技手段,对黄金文物进行数字采集和展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黄金文物。复杂一点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建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来开发数字黄金文物藏品、数字黄金文物展品。

目前,这些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分布在国内大大小小各大博物馆中,基于当前的国情,国内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机会走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去饱览这些国宝。将这些黄金文物“搬出”博物馆,来个时空转移。通过海报、视频、数字藏品、全息投影展柜的方式,线下走进商场、走进楼宇、校园社区,线上通过网络,各种移动终端走进更多普通民众的身边。向社会人群多维度的展示黄金文物的精美,触摸黄金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

当这些精美的黄金文物被人们所知晓,所感触,当中国的黄金文化有了更大的群众基础,我们的黄金事业才能越做越大,而不是基于现有规模的市场,越来越内卷。笔者就此曾提出了一个黄金视觉化的概念,就是通过美学,影像,以及各种手段实现黄金文化创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这对于当下我们的黄金产品营销和宣传也有很大借鉴意义。由于黄金价值高,工艺精细等本身特点,黄金制品日常展示和传播对黄金文化的传播其实造成了很大障碍,导致很多人无法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黄金的魅力。

作为一个黄金从业者,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虽然经常接触到各种形式的黄金,但每次亲眼看到和触摸到它们的时候都是兴奋的,通过社交媒体把它们传播出去的时候,收到的大众反馈也都积极的。这就说明,大众对黄金是喜爱的,只是缺乏渠道去了解和亲近他们。为此创新黄金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是传承和创新黄金文化新课题。

二是黄金文物的物质应用与开发。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对黄金文创最直接的启发就是样式。设计款式、佩戴方式、材料组合方式都是我们的创意源泉,比如两端带有兽首的金镯子、素面的金镯,其实这些当下火爆市场的一些产品设计,都是我们的古人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流行的款式。流行是一种轮回,这一点反应在黄金文创上一点也不违和。黄金与宝石、玉石的相互搭配组合,在众多黄金文物中,黄金和绿松石的组合被誉为YYDS(网络用语:永远的神)。而这种设计组合在当下黄金文创市场中却所见不多。博物馆中的黄金文物给黄金文创带来的另一个启发就是纹样。据不完全统计所涉及的纹样,如蔓草纹、缠枝纹、螭龙纹、花果纹、凤鸟纹、瑞兽纹、寿字纹等有近百种。这些纹样再进行不断拆分和组合,幻化出千万种既有传统吉祥寓意,同时又能反应时代流行的创新设计。

三是黄金文物在工艺上带来的非物质层面的启发和应用。黄金文物的制作凝聚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显示了当时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有一些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黄金制品行业依然在应用,比如錾刻、铸造、鎏金、锤牒、花丝、镶嵌、焊接等等。

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工艺,有些方面,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的高度。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焊接,汉唐出土的众多黄金文物中,都会用到炸珠焊,掐丝焊的工艺,将毫米级的金珠、金丝焊接在器物上,而这些焊接,历经千年不曾脱落、完好无损,采用什么焊料、焊接方式,至今都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与此同时,由于工艺本身的复杂性和某些历史性因素,还有很大一部分黄金制作工艺在传承过程戛然而止,比如错金、戗金、金平脱、浮雕凸花等,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损失。恢复、传承、复兴这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宝贵技艺,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黄金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新举措。

守正创新,焕发时代金彩

黄金用天赋的色彩描写了生活的诗、历史的事,曾诱发过人类灵魂的贪婪和罪恶,也推动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观看黄金文物,就是在观察我们自己的历史。很多人觉得黄金俗气,其实俗的不是黄金,而是人心。关于黄金是什么,笔者也经常思考,如今在博物馆中找到了答案。中国的黄金市场一定会不负使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鸿章巨制的续写留下不负时代的“金”彩新篇!

参考文献:

1、《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银器》 江苏美术出版社

2、《金色记忆——中国出土14世纪前金器特展》 四川人民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 开明出版社

4、《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文物出版社

5、《平山郁夫的丝绸艺术世界》 三秦出版社

6、《黄金为尚》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7、《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8、《唐风吹拂撒马尔罕》 漓江出版社

9、《中国黄金发展史》 中国大地出版社

10、《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11、《奢华之色——宋元时期金银首饰研究》 中华书局

12、《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故宫出版社

13、《金银曜烁,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北京时代文化数据

来源:中国黄金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