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幻想过一个人,不靠一兵一卒,单凭一张嘴和一堆文件,就能把整个欧洲搅得天翻地覆?这不是什么玄幻小说,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戏码,主角就是罗马教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幻想过一个人,不靠一兵一卒,单凭一张嘴和一堆文件,就能把整个欧洲搅得天翻地覆?这不是什么玄幻小说,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戏码,主角就是罗马教宗。
在大家的印象里,弱国好像没啥外交话语权,但中世纪那会儿,教宗这个位子,玩的就是心跳和极限操作,现在借着一场把全欧洲都卷进去的大分裂事件,来看看一位教宗的“政治整活”能有多抽象,多离谱。
事情发生在1403年,那时候,西方教会大分裂已经僵持了二十四年,想想看,二十四年,一代人都长大了。
罗马和阿维尼翁,两座城市,两个教宗,两套班子,整个天主教世界跟着站队,互相掐架,谁都烦,但谁都拿它没办法。
法国人最先坐不住了,他们想了个招,叫“服从撤回”。
意思就是,咱们欧洲这些诸侯王公联手,同时不承认那两个教宗,把他们俩都废了,这不就清净了?
想法挺美,可惜,他们碰上的是阿维尼翁那位教宗——本笃十三世。这位爷是个老外交官出身,手段那叫一个滑不溜手。
结果一顿操作下来,法国的计划彻底泡汤,欧洲各国都傻眼了,接下来该咋整?没人知道。
但另一边,刚从被围困的阿维尼翁教皇宫里成功溜号的本笃十三世,感觉可是好极了,他一路逃到了支持者安茹公爵在普罗旺斯的地盘,重新集结人马。这会儿,他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该轮到他出牌了。
这位本笃十三世,可不是什么简单角色,早在他刚当选的时候,法国人逼他退位,他就耍了个花招。
他提出一个“协商路线”,说哎呀,别动不动就退位嘛,让我和罗马那位教宗见个面,面对面谈,肯定能解决问题。
法国人当时就觉得这是缓兵之计,没答应,非要他立刻下台,结果现在好了,法国人联合施压的计划失败,本笃十三世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他得做点姿态,向欧洲展示一下:看吧,我早就说过要谈,是你们不听,现在证明我的方案才是对的,你们啊,就是太年轻,太急躁。话是这么说,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分裂都二十多年了,老百姓的耐心早就耗光了,他必须真的动起来,证明自己有心结束这场闹剧。
而且,眼下形势对他确实有利,他刚顶住了欧洲列强的压力,声望正高;手里握着普罗旺斯这些富庶地区交上来的钱,腰包鼓鼓;地盘上,有西班牙几个王国、安茹公爵和奥尔良公爵给他撑腰。
反观他在罗马的对手,博尼法爵九世,那真是惨不忍睹,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得应付罗马市民没完没了的造反和那不勒斯国王的欺负。
所以也难怪,讲起这段历史,罗马那位正牌教宗反而没啥存在感,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实力对比这么悬殊,本笃十三世心里难免有点想法:说不定再加把劲,真能谈出个名堂,甚至把自己谈成唯一的教宗呢?
于是,1404年,他派了使者去罗马谈判,可人算不如天算,他的使者九月份到罗马的时候,对手博尼法爵九世已经病得只剩一口气了,没几天就咽了气。
这其实是个天赐良机,如果罗马的枢机主教们暂时不选新教宗,趁着权力真空和阿维尼翁这边谈合并,大分裂说不定就到此为止了。
但罗马那边不干啊,觉得自己没老大,谈判太吃亏,阿维尼翁这位也不愿意借着对手病死的机会主动退位,觉得掉价。
得双方之间谈不拢,罗马人直接把阿维尼翁的使者抓了起来关进大牢,然后火速选了个新教宗,叫伊诺增爵七世,这是罗马这边的第三任教宗了。
新官上任,对谈判根本没兴趣,何况对手那么强势,伊诺增爵七世在敲诈了一笔赎金后,就把阿维尼翁的使者们轰出了罗马。
消息传回来,本笃十三世气得够呛,觉得面子丢大了,他放出狠话:你不来是吧?好,那我去找你谈!
1404年底,本笃十三世摆开架势,带着大批人马,浩浩荡荡直奔意大利,他先到了尼斯,然后五月渡海到了热那亚。
热那亚当时被法国占着,算是阿维尼翁派在意大利的据点,城里的大小官员给足了他面子,用最高规格的仪式欢迎他。
本笃十三世也趁机大宴宾客,跟热那亚的头头脑脑们吃饭喝酒,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这次去罗马,一定要亲手解决这个可恶的分裂问题。
当时的记载说,他和蔼可亲,谈吐迷人,说话又特别坚定,把大家都给唬住了,人人都在夸赞,说有这么一个好教宗真是走运。
表面上看,他确实像个满怀诚意的和平使者,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他摆足架势要去罗马的时候,他的对手伊诺增爵七世因为罗马又闹事了,早就跑路了,躲在维泰伯。
等于说,两位主角都不在原来的舞台上了。
本笃十三世提议在比萨见面,可双方实力差太多,罗马教宗根本信不过他,躲着不见。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笃十三世还收到了法国的来信,法国人被他耍了好几年,根本不信他这一套,明确告诉他:别指望法国派兵帮你,而且我们还是坚持要你退位。
本来本笃十三世还拒绝了西班牙派兵保护的好意,特意高调邀请法国几位公爵带兵陪他去罗马,想借法国的威风壮声势,显示双方关系铁着呢。
结果法国一点面子不给,眼看戏唱不下去了,本笃十三世也不再纠结见面的事,很快打道回府,1406年住到了马赛。
法国人这边,刚恢复承认他没多久,国内又闹翻天了,教会里很多人一直想让他下台,过去两年他又以各种名目,特别是筹备意大利之行为借口,在法国拼命收钱,搞得神职人员们苦不堪言。
于是1406年,法国又开大会,1407年2月再次决定对教宗进行“服从撤回”。
这次和上次有点不一样,没完全否认他是教宗,但停止向他交钱,也不让他任命法国的教会职位了,说白了,就是架空你。
本笃十三世一听,这还了得?他准备了一份通谕作为反击,猜到他想干嘛了吗?对,就是老套路——绝罚!
开除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教籍,让整个法国跟着倒霉,不过两边都只是写好文件,没立刻发出来,因为法国国内还有像奥尔良公爵这样的人在主张温和解决。
就在这时,罗马那边又传来新消息,让法国人心里重新燃起了一点希望。
原来,本笃十三世离开意大利后不久,罗马教宗伊诺增爵七世也病死了,罗马的枢机们在1406年11月选了个新教宗,叫格列高利十二世。
这次,罗马方面姿态放得很低,选举前枢机们就发誓,只要阿维尼翁那个“假教宗”肯退位,新教宗一定也退。
新教宗格列高利十二世更是表现得无比高尚,无数次公开说,为了教会统一,他随时可以退位。
他还主动派人到马赛,邀请本笃十三世再去意大利见面谈,这一下,可把本笃十三世将了一军。
他自己之前提的方案,现在没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接招,格列高利十二世这一手,赢得了满堂彩,连法国都偷偷派人去跟罗马联络了。
于是,罗马、马赛、巴黎三地之间,使者跑来跑去,就两位教宗在哪见、怎么见,谈了足足好几个月。
法国人费尽心思撮合,派了最有名的学者当使者,可谈来谈去,尤其是本笃十三世,尽说些虚头巴脑的话,就是不松口答应立刻退位。
感觉就像是在看重复播放的录像,内容都差不多,法国人等得火大,派了一支36人的庞大代表团去找本笃十三世下最后通牒:再不去见面,就立刻“服从撤回”!
没想到,代表团刚到马赛,就听说俩教宗谈妥了,定在1407年11月1日,在热那亚附近的萨沃那见面。法国人只好把话憋回去,继续等着。
大家都觉得,只要俩人一见面,结果肯定是双双退位,分裂结束。1407年9月,本笃十三世提前到了会面地点。
可之前喊得最响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却迟到了,走到半路的锡耶纳就说没钱,走不动了。
本笃十三世表示可以去接他,于是往南走到了波托维内雷,格列高利十二世磨蹭到1408年初,才磨蹭到卢卡,两人之间,就剩最后50公里了。
全欧洲都屏住呼吸,等着看这历史性的一刻,这两位斗了三十年、恨不得弄死对方的教宗,终于要坐下来,为了和平亲手结束这一切了。
可谁都没想到,到这节骨眼上,俩人谁也不往前走了,又开始为在哪儿见、见不见扯皮。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他们被骗了!这两个看似不共戴天的人,居然默契地联手了!
他们都在用拖延战术,因为谁都灭不掉对方,维持分裂,各自保住一半的权力和地位,才是对他们最有利的。
什么教会统一,什么世界和平,跟他们自己的权力比起来,都不算什么。
这一下,欧洲彻底炸锅了,压抑已久的失望和愤怒全爆发出来,那不勒斯国王气得派兵包围罗马;法国派出战船;学者们纷纷写文章谴责,眼看要失控,教廷内部自己人——枢机主教们——坐不住了。
就像1378年在罗马和1398年在阿维尼翁发生过的那样,枢机们看到这两个教宗的真面目,也怕再这么下去,整个教廷,尤其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会跟着一起玩完。
特别是罗马派的枢机,对格列高利十二世的磨蹭忍无可忍。
格列高利十二世察觉到手下的不满,居然选择软禁所有枢机,不让他们离开卢卡城,还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当新枢机,里头包括他的两个侄子——外面都传言那是他的私生子。
在一次枢机会议上,他更是破口大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两位高贵的枢机,包括教廷驻博洛尼亚的特使,首先受不了这个气,在5月11日擅自离开卢卡。
接着又有七位枢机加入他们,公开抗命,在得到佛罗伦萨的庇护后,这九位枢机决定自己单干。
他们做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主动联系了对立阵营阿维尼翁派的枢机,邀请他们也背叛自己的教宗。
就这样,一群来自罗马和阿维尼翁的“叛徒”枢机联合起来了,他们宣布,要绕过两个不靠谱的教宗,自己召开一个全天主教世界参与的大公会议,来结束这场该死的大分裂。
其实“召开大公会议”这个方案早就有人提,但枢机们一直最不愿意,怕会议一开,各方势力插手,会削弱他们自己的权力。
但到了这一步,军事手段、世俗施压、教宗面谈……所有方法都试过了,全失败了。
除了开会,已经无路可走,既然非开不可,那不如由枢机们自己来主导,还能控制一下局面。
面对枢机的集体背叛,格列高利十二世是又怒又没办法,他的支持率已经崩盘,北意大利除了老家威尼斯,全都抛弃了他,他只好灰溜溜地躲到里米尼。
本笃十三世那边,看着稳当点,其实也麻烦大了,1407年11月,巴黎出了件惊天大事:本笃十三世在法国朝廷里最大的靠山奥尔良公爵路易,当街被他的死对头勃艮第公爵的人给刺杀了!
这场刺杀拉开了法国二十五年内战的序幕,现在,掌权的是长期敌视本笃十三世的勃艮第公爵,1408年4月,法国向他下了最后通牒:立刻见面退位,否则“服从撤回”伺候!
本笃十三世这个拖延大师,一看风向彻底变了,知道拖不下去,干脆先下手为强。
5月14日,他的特使在巴黎宣读了一年前就准备好的诏书:绝罚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整个法国朝廷和教会都气疯了,十一天后,法国正式宣布全面撤销对本笃十三世的服从。
眼看呆在利古里亚也不安全了,本笃十三世在6月15日乘船西去,他要去投奔忠实的西班牙诸王国,在那片土地上继续他的博弈。
阿维尼翁教宗、罗马教宗、还有联合起来的叛乱枢机,这三股势力,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那场由枢机们发起的大公会议,又能否真正终结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分裂闹剧?这一切,就留待下一章,再为大家细细分解了。
这场持续了整整三十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看似是宗教领袖间的权力争斗,实则映照出人性中对权位的贪婪与迷恋。
两位教宗为了头顶的冠冕,几乎耗尽了整个欧洲的耐心与信仰,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旧权威彻底失信时,新的力量——无论是世俗君主还是教廷内部的革新派——便会悄然萌发,试图重塑秩序。
它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可以永恒,当权者若只顾一己私利,罔顾大众福祉,终将被时代抛弃,而沟通、妥协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才是解决纷争的正道。
这段抽象又真实的历史,提醒着我们秩序与团结的珍贵,以及在面对分裂与混乱时,保持理性与寻求共识的重要性。
来源:云蘅不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