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5月12日傍晚,西子湖畔的柳枝低垂——‘老毛,你还认得这条路吗?’”陪同他的年轻干部指着湖面轻声发问。八十五岁的毛森咳了两下,抬眼看着断桥,“做梦都认得。”这句并不响亮的回答,把在场人拉回半个世纪前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
“1992年5月12日傍晚,西子湖畔的柳枝低垂——‘老毛,你还认得这条路吗?’”陪同他的年轻干部指着湖面轻声发问。八十五岁的毛森咳了两下,抬眼看着断桥,“做梦都认得。”这句并不响亮的回答,把在场人拉回半个世纪前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
谁能想到,面前这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曾是军统华东系统里最让人闻风丧胆的狠角色。档案里写得冷冰冰:浙江江山出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军统上海站与浙江站头目、上海警察局局长。可他自己对这串头衔几乎闭口不提,只说一句“旧账,已经翻篇。”
1907年,江山小城还是茶雾缭绕的山乡。毛家不算富裕,却攒出学费,把毛森送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他喜欢孔孟,也偷偷阅读新青年。老师回忆,这个学生作文里常写“中兴”“救亡”,可那时没人料到,他走的路会迂回到特务系统。
1927年毕业,他赶上宁汉分裂,跟着同乡去南京报到,阴差阳错遇见戴笠。戴笠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想干大事跟我来。”这句略带诱惑的招呼,把毛森拉进复兴社秘密处。从此,理想与手段逐渐分离。
1933年到1934年,他化名“毛晓声”混在福州报馆里,联络、刺探、策反,一步步导致“福建事变”土崩瓦解。回南京述职时,蒋介石点名褒奖——这让他第一次真切尝到权力的甜头。
抗战开始后,他在上海、杭州一带翻云覆雨。暗杀汪伪政权要员傅筱庵的行动最为轰动。枪声响起那一刻,他留在现场不到三十秒就消失。此事被军统大肆吹嘘成“孤胆英雄”,可同时期的国人更在意另一项数据:为了堵截中共地下交通线,他下令处决的青年、工人、学生超过三百人。
1946年到1949年,他身着警服坐在上海警察局局长办公室,窗外是外滩霓虹,窗内是电刑、老虎凳、绳索。老资料记载,“仅三个月查抄五百余处秘密站点,拘捕三千余名嫌犯”,其中多数没能见到法庭。毛森在回忆录草稿里写了一句,“那是战争状态,没有温情可谈。”字句冰冷得像铅块。
大势已去后,他跟着飞机撤到台湾,后又转往美国。到了洛杉矶,高强度警觉忽然松弛,他频繁失眠。六十年代写信给老同学:“偶梦见夜半敲门,醒来已是清晨。”简单一句,透露不安。
真正让他决心回乡的是小儿子毛河光。改革开放后,毛河光多次到复旦讲学,回到美国时摆出一堆照片:崭新的高架桥、夜间通宵的书店、赶公交的大学生。“爸,大陆变了。”儿子一句感慨,让老人心里那根乡愁的线越绷越紧。
1992年春,他通过香港朋友递交申请。一位熟悉审批流程的知情者后来回忆:“材料送到北京,上面批准得很快,态度也很明确——开放是大方向,再大的特务,只要现在愿意来看看老人老家,也不必遮遮掩掩。”
于是有了西湖边那场低调而特殊的接待。浙江省长葛洪升见到他时,没有寒暄太多政治往事,开门见山:“听说您捐了两所学校?”毛森点头:“亏欠得多,能补一点是一点。”那场会面只持续二十分钟,却成了地方报纸第二天的短讯:旅美老人毛某回乡观光,为家乡教育捐资。
回到江山,他先去祖坟再到小学。校门破旧,他走进去看了一圈,突然停在黑板前摸了摸粉笔灰,“我当年也这样写过字。”旁边老师不知道该不该接话,气氛短暂凝固。随后他掏出事先准备的支票,塞进校长手里:“拿去修房顶,孩子们别再淋雨读书。”
几个老地下党员远远注视,一人悄悄说:“天道轮回,他可也有今天。”另一人摆手:“多说无益,眼下国家需要的是钱办学,不是情绪。”这几句民间评价,比任何史书都来得冷而真。
六月初,他登江郎山。山风大,他靠拐杖挪动到石壁前,自言自语:“我这一生,没几个值得自豪的日子,但家乡始终在。”陪同人员不便多问,只在日记里写下这一幕。下山后,毛森对随行干部道,“共产党了不起,能让老百姓有饭吃,这点我服。”
回访结束,他滞留杭州不到一周即启程返美。十月中旬,洛杉矶医院病房里心电图成一条直线。遗嘱只有两页纸,核心内容是把个人积蓄和在台北的一处房产卖掉,打入江山县教育基金。美方律师批注:委托人情绪平稳,无强迫。
今天检索档案,毛森的名字依旧让人复杂。他的抗日勇武、镇压烈度,都摆在纸面;他的忏悔、捐款,也真实存在。试想一下,一个人把半生精力投注在秘密战线上,最后却用捐资教学为自己“收尾”,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个人的摇摆,更是时代的翻篇。
有人问,毛森到底是功臣还是刽子手?在我看来,这种简单二元划分,很难涵盖一个在乱世沉浮近六十年的特务头子。历史有时像一条混水河,想捞出绝对纯净的结论并不现实。真正重要的是,把细节一一标注,把时间节点严格对应,让后人自行判断。
毛森的骨灰没有被运回江山,只留下拐杖和那本未完成的回忆录。当地老乡说起他,多用方言来一句:“唉,作孽哉。”话音落下,田埂那边的孩子正背着书包往教室跑,读的便是他捐款修缮的校舍。岁月不言,却在无声处记录了所有因果。
来源:历史与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