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新疆迎来最甜蜜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哈密瓜、香梨、西瓜的馥郁香气。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麒麟瓜、8424……这些耳熟能详的瓜名,不仅甜蜜了新疆的夏日,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人“吃瓜自由”的幸福象征。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蔡俊
金秋九月,新疆迎来最甜蜜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哈密瓜、香梨、西瓜的馥郁香气。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麒麟瓜、8424……这些耳熟能详的瓜名,不仅甜蜜了新疆的夏日,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人“吃瓜自由”的幸福象征。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份自由的背后,站着一位毕生耕耘在瓜田中的女科学家——吴明珠。从上世纪艰难时期凭病历卡买瓜,到如今中国西瓜产量占全球七成,巨大的变化里写满了她一生的奋斗。
这位第一批献身新疆园艺事业的女科学家,也是第一个开展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她挽救了一批世界上濒临绝迹的瓜果资源,并建立了甜瓜育种和无土栽培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新疆和全国的瓜类事业做了重大贡献。
在科学界,吴明珠之于瓜,好比袁隆平之于杂交水稻。作为同年进入西南农学院的校友,袁隆平让我们吃饭不愁,吴明珠使我们吃瓜无忧,他们的名字,早已刻进我们的日常。
近日,网络上流行的热梗“你可能不认识我,但……”的句式,这种充满惊喜与反差的自我介绍,炸出了各行各业的高手。而吴明珠院士的孙女杨晓寒以“你可能不认识我奶奶,但你肯定吃过我奶奶培育的瓜”为主题的视频,引发网络发酵。
而今年年初,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把甘甜献给你——吴明珠院士传》,更是感人至深,吴明珠对于中国农业的贡献,就此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焦点。
在每一个甘甜西瓜陪伴的夏夜,人们记得她,人们感谢她,然而今年95岁的吴明珠,却因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疾病抹去了她几乎所有的记忆,已经不能接收到这数代人浓浓的谢意了。
2024年,吴明珠回新疆参加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伊鸿平(二排右一)全程陪同。图为吴明珠与众弟子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2024年7月,吴明珠院士在儿子杨夏的陪同下,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新疆大地,参加新疆·哈密“甜蜜之旅”第十八届哈密瓜节暨第二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田间地头,这位失去记忆多年的老科学家,令人惊喜地记起了《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记起了哈密瓜的授粉程序,她吃着甜甜的哈密瓜,露出甜甜的微笑。
“那是我母亲得病之后,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段时间。直到现在,只要提起瓜,她都会喃喃地说:该授粉了,该施肥了。她对新疆大地的感情,太深了!”9月14日,在重庆家里陪伴吴明珠老人的杨夏感慨地说:我的母亲,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新疆大地,献给了瓜田,95岁的母亲,看到中国大地如今盛世,早已如愿。
那时候的妈妈,应该是她最漂亮的时候吧——
1930年1月3日,一个女孩出生在湖北汉阳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欣喜的父母给她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吴明珠。
1953年7月,吴明珠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同年,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特别是园艺方面的人才。当时正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西南处任干事的吴明珠,主动请缨,从北京来到了新疆这片她一直想要发挥专业特长的瓜果之乡和热土之上。
1956年,吴明珠在吐鲁番农机站实验田为瓜授粉。受访者供图
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杨夏对于父母的幼年记忆,很少。在南京外婆家中的相框里,母亲是明媚的。但他三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母亲在吐鲁番繁忙的工作,也因为极端炎热的天气,杨夏被外婆带回了老家南京。
直到7岁的暑假,杨夏和表哥一起坐火车从遥远的南京到达吐鲁番,才有了一家三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聚。
那天很热,火车上人很多,小杨夏和表哥到站后和前来接站的父亲杨其祐错过了,直到广播寻人后,才在出站口见到了父亲。父亲急得一头大汗,穿一件旧汗衫,扛两个哈密瓜,脖子上搭一条毛巾,还没出站就迫不及待地把瓜划开给哥俩吃。
在吐鲁番农机站,土块垒起来的小小两间屋子,就是家了。大炕和小床占据了两间屋子的大部分空间,一张写字台上方的土墙上,挖了个方洞,再用木板隔出来蒙一层布,是放着满满书本的书架。
“那时候的妈妈,应该是她最漂亮的时候吧,短发,瘦小精干,眼睛亮晶晶的。”杨夏说,母亲笑眯眯地搂着自己,稀罕极了,见到母亲那一刻,和第一次吃到哈密瓜一样,真甜。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夏都以为父母是两个农民。科学家?不存在的。世上哪有这么土的科学家,天天在地里呆着。
2009年,吴明珠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吐鲁番科研基地。受访者供图
小杨夏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不起眼的母亲,在他到来之前,用数年时间走遍吐鲁番盆地的300多个生产队,顶着风沙烈日,冒着高温酷暑,收集到了甜瓜种植资源的大量原始材料和数据,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种植面积,占据当时新疆商品瓜种植总面积的80%。后来,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五年级时,杨夏在吐鲁番第三小学读了一年半,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快乐。“在吐鲁番撒野,天大地大,看见什么都新鲜,爬树,上房,虽然父母还是很忙,一连几天下乡,都见不到人影,但是心里有着满满的安全感,而当地的人们,对母亲就像自己的家人,亲切、尊敬、友好。”杨夏愉快地回忆,虽然吐鲁番的生活环境,与南京外祖父母家较好的生活环境相比,是天壤之别。虽然在吐鲁番当时只能吃到一半粗粮一半细粮,虽然一直以为父母就是农民,但是在吐鲁番的日子,是他这大半辈子最快乐的时光,一年多像是过了十年,永远记忆新鲜。
一起做耐得住寂寞的“学农人”——
1984年,刚刚从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伊鸿平,被分配到新疆农科院,成为刚刚调至这里任研究员的吴明珠的得意弟子,数十年后,伊鸿平成为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
彼时的吴明珠,已经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筹建并主持吐鲁番区葡萄瓜类研究所,通过“南繁北育”选育出西瓜新品种伊选、火州1号和甜瓜新品种“含笑”等。
22岁的伊鸿平初见这位名气和成就非凡的科学名人,有些拘谨。但是吴明珠和蔼极了。“老师穿得很朴素,个子小小的,精干和气,对专业非常专注,一心投在科研上。”现已退休的伊鸿平回忆。
那时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已经改善许多。当他们去瓜类研究所时,鄯善当地已经铺上了柏油路,研究所也有了食堂。食堂伙食很简单,大部分时间是下面条,有时也会有米饭炒菜,但都油水不多,顶多一个菜。一到周末,吴明珠就会把学生们召集到她家里,包饺子、炒火腿肠,改善生活。
吴明珠对物质基本没有追求,伊鸿平说,老师在很多年里,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旧衣服。直到1999年,她被评上院士以后,还是穿着要么灰要么蓝色的旧衣服。“我都忍不住说她,吴老师,您都是院士了,应该穿得稍微漂亮一些,她这才开始适当地买一些新衣服,即使这样,也都是买最便宜的衣服。”伊鸿平微笑着摇摇头。
但是在科研上,吴明珠极其“舍得”。伊鸿平清晰地记得,当选院士后,新疆农科院要为她修建“院士楼”,她谢绝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奖励她50万元,她把一半奖金留给了课题组,另一半奖金分给了大家,连地里看瓜的老农都有一份。无论是奖励还是赞助,她把资金几乎都用在建大棚、搞试验上。有国内外企业高薪聘请她,她也都一一回绝。
“吴老师在科学上的成就不用多说,她不仅育瓜还育人。只要跟着她的,至少在科研上,都有成绩,在科技管理岗位上,也一样能人辈出。”伊鸿平感慨。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开始下海经商潮。当时所里不少人有过想当万元户的想法。
“学育种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老师经常这样告诫我们。”伊鸿平说。当时,国家大力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水果研发与其他农业项目比起来,相对资金较少,瓜类研究所的研发资金尤其困难。吴明珠上下奔走,到处奔波,就为了能够争取到哪怕多一点点的资金:“那时的工资只有100至200元,如果没有定力,真的就散摊子了。但是有吴老在,大家心里都稳稳的。”伊鸿平说。
接续并扩张吴明珠打拼下来的“瓜果天下”,成为伊鸿平这一代研究人员的目标。这一阶段,在吴明珠的带领下,名品哈密瓜“皇后”培育成功,当时新疆哈密瓜80%以上都是“皇后”,名声大噪。
新疆的种植问题解决之后,团队开始寻求将新疆品种在全国种植成功的途径,且根据国内其他省市气候条件修改育种目标,培育出在上海、江苏华东等地能够种植的雪里红等等品种。
到了21世纪,为了让新疆哈密瓜走向世界,吴明珠带领着伊鸿平等人,又培育出9818等更多新品种,现在,该品种在美国加州已经能够种植成功上千亩。
“还好,吴老师对我们这批学生一直比较满意。可能学农的,笨吧,都喜欢专注在一件事上。”他笑。
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每一个人——
2022年的夏天,35岁的刘斌举家来到新疆农科院生物育种中心,他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三年时间里,他负责的研发团队就研发出新品种,这种研发速度,相较吴明珠时期培育一个好品种,至少要七八年的漫长时光,提升了近一半。
“我们这一代研发力量的大幅提升,是基于吴院士他们老一代科学家们经过艰苦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任中心副主任的刘斌感慨。
当下的新疆农科院生物育种中心,前身是吴明珠创立并获得巨大成就的哈密瓜育种中心。与吴明珠和伊鸿平带队时期明显的不同是,科研经费充足,软硬件都有极大改善,团队力量更是庞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全部在列。
“吴老师再也不用焦虑,也不用上下奔波了,看到现在科研所有这么好的条件,她肯定会更高兴。”伊鸿平说。
去年,吴明珠回新疆参加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伊鸿平全程陪同。杨夏打趣,伊鸿平他们几个学生,都是母亲半个儿子,伊鸿平自豪极了:吴老师对自己,确实和对儿子一样,而每年,他们也都会专程去重庆一趟,看望老“母亲”。
让杨夏意外的是,回到新疆的母亲精神焕发,神情悠然。在吐鲁番,在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地方,吴明珠脸上总是带着笑,别人给她递上瓜,她也会下意识用柔软的双手轻轻摩挲。
“妈妈只有回到新疆才是这样的状态,新疆才是她心底的家。”杨夏说,直到成年许久后,他才理解了母亲作为一名女科学家的不易,也理解了母亲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背后的全身心付出,是多么伟大。
他转身看向母亲——在重庆家里,阳光洒进客厅的阳台,替人们探过路的老人,坐在摇椅里,安详宁静,熠熠生辉,照亮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的,每一个人。
“甜蜜事业”尽显赤子之心
初次见到吴明珠,是2000年,她刚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
她在向大学生们讲述“甜蜜事业”,并鼓励同学们学好本领,献身祖国农业科技事业。62岁的吴明珠,正是科学家风华正茂的年纪。她面庞黝黑,但眼中有光,面对媒体的闪光灯,她“胆怯”地躲在讲桌下面。
那一年,也是她奔波于新疆与海南的寻常一年。秋收一结束,她便带领团队转战海南南繁基地。在大多数人感知四季轮转时,她和团队却拥有“第五季节”——当新疆的冬季仍被白雪覆盖,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大棚里的瓜已飘出清香。从骑毛驴走遍鄯善,到跨海南育新品种,她用数十个这样的“第五季”,履行了自己对大地最初的承诺。
吴明珠的世界很小,小到只容下一粒种子;她的世界也很大,大到用一生的坚守甜润了一个国家。在沙土中扎根,在瓜香中耕耘,她给予大家的不仅是瓜果的甘甜,更是一种纯粹的赤子之心。
如今,95岁的老科学家被阿尔茨海默症剥夺了记忆,在儿子杨夏记忆中,她整天是沉默的。唯有来到新疆的哈密瓜田里,她的记忆瞬间会复苏。她会哼唱起《新疆好》的旋律,还要念叨着要去给瓜授粉……
她如一颗明珠,不耀眼,却足够明亮:淡泊名利,奖金分予团队与农民;严谨治学,为学生铺就前行的路。如今,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延续她那“让瓜更甜、人更富”的梦想。
来源:天山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