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日当天,国家档案局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了第六批“世界记忆国家项目”入选名录。北京市档案局报送的两个项目均成功入选。其中,“北京云居寺藏经”项目一经公布,迅速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三个多月来,中央和地方媒体、互联网平台、自媒体达人
2025年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日当天,国家档案局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了第六批“世界记忆国家项目”入选名录。北京市档案局报送的两个项目均成功入选。其中,“北京云居寺藏经”项目一经公布,迅速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三个多月来,中央和地方媒体、互联网平台、自媒体达人等纷纷赴云居寺调研采风,各类文化作品仅线上点击率近8000万人次。到访云居寺各界游客和学者人数达到去年同期2倍。
鉴于近期云居寺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以及各界对藏经纳入国家视野进行抢救性保护、系统性开发、国际化传播利用的呼声愈发强烈。为更好推进此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现面向全球广泛征集有关建设思路和落地方案,以利于今后广纳民智、广聚资源、共同开发,最大化将蕴含在云居寺及石经山的“中华千年文化工程”(另两个是万里长城、中国大运河)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挖掘出来、弘扬出去。
附件:“北京云居寺藏经”简介
首都智慧档案联合创新实验室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
2025年9月26日
附件:
北京云居寺藏经简介
云居寺景区坐落于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西南起点,以云居寺、石经山为核心,保护范围2平方公里,馆藏文物30000余件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誉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
云居寺始建于隋,占地7.7公顷,是北京最大的寺院,宗教活动场所,并设房山石经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三万余件套,以石经、纸经、木经“三绝”和唐辽古塔、明代紫铜大佛、康熙铜钟、佛祖舍利“四宝”著称。其中,“四宝”以唐塔最稀,全国现存有确切铭文纪年的唐塔20余座,云居寺有7座。
云居寺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房山石经、明代纸经、清龙藏木经版构成“三经荟萃”的文化奇观。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文明见证,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缩影的典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是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
房山石经:隋大业年间,高僧静琬为使佛教经典永存世间,选址石经山(原名白带山,又称小西天)凿岩为室,开启了千年刻经伟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1093年,共刻石经 15000余方,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石刻工程奇迹。房山石经分两保存,隋、唐、元、明四个朝代的石经保存在石经山九个藏经洞中;辽、金两代的石经保存在云居寺西南隅的地宫中。石经镌刻在皇家的支持下得到社会广泛的参与;收录的1122部佛教经典版本价值很高,其中有最早的《心经》版本、唐玄宗御注《金刚经》完本、215部医药养生文化经典和《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60余种孤本内容;经末有6800多条内容丰富的题记,涵盖历史、书丹、地理、文化、行业等信息,特别是对于文献材料较为稀缺的隋唐辽金元研究来说,更是提供了珍稀的史料来源,可补史籍之缺。其历史文化以及艺术、学术价值堪称世界级国家名片。
明代纸经:23000余件。含南藏、北藏、藏文经卷、单刻佛经、手抄经卷、舌血真经等;南藏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完成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洪武南藏的再刻本;北藏始刻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北京开雕上版,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雕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补雕三十六卷及五种著述;这两部是重要的官刻佛教大藏经。其中,北藏部分经文前有朱棣撰写的序文,装帧考究,凸显官方正统性与权威性。单刻佛经中的织金锦、缂丝封面与封底,为研究明代皇家、宗教与手工艺提供了珍贵材料。特别是“藏汉合璧”经卷为迄今最早汉语横版印刷实物。
龙藏木经雕版:又称龙藏、乾隆大藏经。云居寺馆藏7000余块。龙藏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它是清代唯一一次,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由清代皇室下令刊刻出版的佛教典籍丛书,全部经版采用阳刻反雕法,凸体反字,被视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巅峰之作;共收录经、律、论和杂著,是研究佛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雕刻经板特选直隶(今河北)、山东出产的优质梨木,每函经的第一册扉页有释迦说法图、万岁牌,最末一册尾页有护法的韦驮,其中“海会图”是木经中的“全佛板”印刷图,雕刻精美,是《龙藏》木经中的珍品。
云居寺及石经山曾被赵朴初、季羡林誉为“国之重宝”“北京的敦煌”。云居寺石经及其藏品是国之重宝。传承、研究好这份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严谨的态度挖掘其深层价值,用创新的方式延续其生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期盼着更多人关注这份珍贵文明遗产的前世今生。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