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道”处皆景①丨绿道串佳景 滁城沐清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6:43 1

摘要:进入秋天,便到了安徽省滁州市一年中最斑斓的季节。青山绿水之间,一道绚丽的“彩虹”蜿蜒延伸——红、黄、蓝三色线条,勾勒出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的灵动轨迹。

人民网记者 周坤

进入秋天,便到了安徽省滁州市一年中最斑斓的季节。青山绿水之间,一道绚丽的“彩虹”蜿蜒延伸——红、黄、蓝三色线条,勾勒出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的灵动轨迹。

这条全长430公里的风景道,不仅是安徽省首条全域旅游风景道,更是滁州迈向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活力动脉。它仿佛一条彩绸,串联起散落的明珠,唤醒了一座城的生机。

曾经的滁州,虽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蕴与星罗棋布的田园村落,却因交通分散,资源难以整合,乡村旅游长期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形态。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滁州以路为笔、以生态为底色,挥毫绘就“一路通、百业兴”的崭新图景。

俯瞰南谯区风景道旁的民宿群。人民网 郭昊摄

从滁州市南谯区井楠村望去,风景道不是生硬的水泥线,而是自然的延伸。它依山势起伏,随水系弯曲,路面采用透水沥青,边坡植草固土,排水沟做成生态草沟,雨水可自然下渗。就连护栏也选用木质与石材,低调地融入环境。

正如滁州市南谯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在修路,是在‘绣路’。用最轻的针脚,绣出最活的山水。”

路通了,生态反而更好了。风景道犹如一条生态廊道,激活了乡村环境治理。沿线村庄开展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同步推进。

“过去杂乱的电线到了地下,菜园围上栅栏,庭院种满花果。村里有了慢行道、观景台、休憩驿站,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骑车、徒步、摄影,也可以住下来,感受四季田园。”井楠村村民张洪源说。

俯瞰滁州市南谯区井楠村的风景道。滁州市文旅局供图

而这样的“绣路”理念,贯穿了风景道全线。项目启动之初,滁州就明确:不以劈山填河为代价,不以生态换速度。

滁州市文旅局四级调研员钱朝阳表示,全线避让水源地、林地、基本农田等敏感区域,不但不会破坏原有的环境,还让美的地方更美,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旅游风貌,带动了经营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在全椒县马厂镇,这一变化得到更深刻体现。作为“安徽省生态优美乡镇”,马厂镇拥有“一山一湖一河一路”的生态格局。在打造风景道段时,镇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以“微改造、精提升”为主线。

比如,河道清淤不硬化护坡,保留原生植被;山体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快速复绿;沿途增设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鸟类观测点,让基础设施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位于马厂镇风景道沿线的饮马泉景点。滁州市文旅局供图

马厂镇副镇长芮雪梅表示,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厂镇把风景道与产业、文化、人居深度融合。沿线布局生态茶园、稻虾共作基地、民宿聚落,游客来了不仅能看风景,还能体验农事、品尝乡味、带走特产。

随着生态环境提升,本地青年也陆续“归巢”,开民宿、办合作社、做导游,乡村有了人气,更有了底气。“路通了,心就通了。”一位返乡青年这样说。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情感线、生态线、发展线。

放眼整个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它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生态优先”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追求速度与规模,而追求和谐与持续;不用硬化的方式征服自然,而以柔软的笔触融入自然。

今年国庆假期,如果你驱车行驶在这条风景道上,必将看到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青山绿水、白墙黛瓦、静谧湖泊、茂密森林。路在画中延展,画在路中流动。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