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款国产首个 EGFR 靶向药经多次医保降价后累计降幅达 54%,2023 年专利到期后再遭仿制药围剿,增长基本停滞。而被寄予厚望的贝福替尼,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未达披露门槛,远低于 10 亿元市场预期。
支撑贝达药业 14 年发展的 “现金牛” 凯美纳,正在失去往日光芒。
这款国产首个 EGFR 靶向药经多次医保降价后累计降幅达 54%,2023 年专利到期后再遭仿制药围剿,增长基本停滞。而被寄予厚望的贝福替尼,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未达披露门槛,远低于 10 亿元市场预期。
产品困局直接传导至业绩:2025 年上半年净利同比降 37.53%,流动负债超流动资产 4 亿元,资金链紧绷。在此背景下,贝达药业于 9 月宣布第三次冲刺港股 IPO,这距离前两次递表失败已过去四年。只是,相较于 2021 年递表时的盈利水平,如今净利腰斩、管线缺乏 “全球新” 布局的贝达药业,能否通过港股募资缓解危机,尚未可知。
01
恶性循环
2025 年上半年,贝达药业的经营数据勾勒出一幅 “增收不增利” 的危险图景,而这一困境的根源,正藏在产品结构的老化与研发能力的衰退之中。财报显示,公司当期实现营收 17.31 亿元,同比增长15.37%,但归母净利润仅1.4亿元,同比下滑37.53%,第二季度盈利恶化更甚 ——8.14 亿元营收对应3980.8万元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 68.36%,净利润率从 2024 年同期的 14.4% 暴跌至 7.55%,创下近五年同期新低。
利润崩塌的直接推手,是核心产品的增长失速,也就是支撑公司14年发展的“现金牛”凯美纳(埃克替尼),作为国产首个 EGFR 靶向药,巅峰时贡献超90%营收,却在多次医保谈判后累计降价54%,2023年专利到期后再遭仿制药围剿,增长基本停滞。
另一主力产品贝美纳(恩沙替尼)同样承压,71%的医保降价幅度叠加欧洲市场5款竞品挤压,毛利率持续下滑。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代 EGFR 抑制剂贝福替尼(赛美纳),虽凭借脑转移疗效优势获二线治疗指南推荐且2024年底纳入医保,但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仍未达1.73亿元的披露门槛,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0亿元目标,在奥希替尼(60 亿销售额)、伏美替尼(40 亿销售额)等七款同类产品围剿下,差异化优势快速稀释,即便一线适应症 III 期数据年内读出,也难改红海竞争格局。
老药疲弱、新药补位不足的产品困境,直接导致营收增长缺乏核心动力,更难以覆盖成本压力——上半年销售费用攀升至5.94 亿元,同比增长13.34%,管理费用突破2.61亿元,同比增长23.47%,财务费用因利息支出激增118.06%至3953万元,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产品竞争力的下滑,本质上是研发“失血”的结果。作为创新药企的核心引擎,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从2022年的7亿元逐年缩减至2024年的5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2.26 亿元,同比下滑10.4%,研发团队规模更是从647人腰斩至327人,这与行业趋势形成鲜明反差 ——2025年上半年A股创新药企平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研发强度均超20%。
研发投入的收缩直接导致管线断层。目前贝达药业八款上市产品中,仅凯美纳、贝美纳收入占比超10%,贝伐珠单抗等联用药物2024年销售额仅1亿元,峰值预估不足5亿元,难以支撑增长;更严峻的是,核心管线中尚无进入III期临床的重磅新药,研发“空窗期”可能持续2-3年。这种 “研发收缩→管线断层→产品乏力→业绩下滑”的恶性循环,让贝达药业陷入了创新能力褪色与经营压力加剧的双重困境。
02
资金链紧绷
业绩与研发的恶性循环最终演变为严峻的资金链危机,其背后是经营造血能力弱化、债务结构失衡与刚性支出挤压的三重压力共振。
从经营造血能力看,贝达药业现金流状况已出现实质性恶化。2025年上半年,尽管营收保持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4.45亿元,同比下降 14.7%,这意味着主营业务创造现金的能力正在减弱。
利润与现金流的同步下滑,使得公司难以通过内生积累补充资金。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产品凯美纳的现金流贡献持续萎缩 —— 作为曾经的 “现金牛”,其在多次医保降价后毛利率大幅下降,2023年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涌入进一步分流市场,导致该产品的现金创造能力从巅峰时的年贡献超10亿元,降至 2024 年的不足6亿元,难以支撑公司整体运营。
债务结构的失衡加剧了短期偿债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贝达药业流动资产规模为13.59亿元,而流动负债高达17.57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77,远低于1的安全线,短期偿债缺口达3.98亿元。账上货币资金仅5.27亿元,较 2021年末的7.92亿元大幅缩水33.5%,而同期短期借款等刚性债务却从2.3 亿元增至4.1亿元,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从 3.44 倍降至 1.29 倍,流动性缓冲空间基本耗尽。
刚性支出的持续消耗进一步侵蚀资金储备。研发投入虽呈缩减趋势,但 2021-2024 年累计仍达35.57亿元,2025 年上半年亦有2.99亿元投入,且新药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阶段的投入具有刚性特征。与此同时,“三费” 支出居高不下:上半年销售费用5.94亿元、管理费 2.61亿元、财务费用0.4亿元,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达 53.2%,远超净利润率水平。这种“收入增长滞后于费用增长”的局面,使得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1.8亿元里程碑款的逾期事件,成为资金链紧张的显性标志。2018 年贝达药业从益方生物引进贝福替尼时,约定总对价 2.3 亿元,在支付 5530 万元首付款后,后续与临床进展挂钩的 1.8 亿元款项已逾期近两年未付。益方生物不仅通过邮件、电话、线下拜访等多种方式催收,还在 2024 年末发出正式催款函,但贝达药业仅以 “自身资金安排” 为由拖延,导致益方生物已为此计提 1800万元坏账准备。
这笔欠款的背后,是公司对核心管线产品商业化收益的误判——原以为贝福替尼能快速放量填补资金缺口,但其上半年销售额未达披露门槛,导致资金回笼不及预期,最终陷入“欠款-信用受损-合作受阻”的恶性循环。
03
三冲港股
从2021年的两度折戟到2025年的再度启程,贝达药业的港股上市之路已历经四次波折,每一次递表都折射出不同阶段的经营困境与资本诉求。
第一次冲刺发生在2021年2月,彼时公司正处于业绩转型的关键期。2020 年凯美纳销售额突破18亿元,贝美纳刚获批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0.3%,归母净利润达6.1亿元,仍保持双位数增长。此次递表的核心诉求是借助港股市场推进国际化——贝美纳的海外临床正处于关键阶段,公司计划募资30% 用于海外市场拓展,40%投入研发管线。当年5月,公司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恰逢2021年下半年港股医药板块估值集体承压,生物医药企业IPO破发潮频发,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盈利能力要求显著提高。由于贝美纳初期销售额未达预期,叠加市场情绪降温,公司最终放弃发行,首次冲刺以 “通过聆讯却暂缓上市” 告终。
第二次递表紧随其后,2021年12月公司再度向港交所提交申请,但此时经营基本面已出现恶化迹象。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至3.8亿元,核心原因是贝美纳商业化投入加大而销售额未达预期,同时凯美纳面临医保谈判降价压力。此次募资计划调整为50%补充营运资金、30%用于研发,但市场对其 “增收不增利” 的担忧加剧,叠加港股医药板块持续低迷,第二次申请在2022年6月自动失效,未获进一步推进。
时隔近四年后的2025年9月10日,贝达药业公告拟第三次冲刺港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聘请香港立信为审计机构。
与前两次相比,此次上市的紧迫性与目的性更为明确——核心目标是缓解流动性危机。公司在公告中虽仍提及“提升资本实力、推进国际化”,但市场普遍认为,募资的首要用途将是填补短期资金缺口。根据初步规划,此次募资 40%用于在研管线研发,30%用于潜在收购,剩余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但结合当前资金状况,补充营运资金的实际占比可能远超计划。
此次冲刺面临的挑战远超以往。从业绩层面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7.53%,二季度降幅更是达68.36%,远逊于前两次递表时的盈利水平,能否通过港交所“市值与盈利测试”存疑。从管线吸引力看,公司目前管线仍集中于EGFR-TKI、ALK-TKI等成熟靶点,缺乏“全球新”布局,而港股市场对同质化管线的估值溢价已大幅降低。从市场环境看,2025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仍处于调整期,上半年上市的5家创新药企平均募资额较2021年下降42%,且 3家出现破发,投资者对业绩承压的药企更为谨慎。
04
生存考题
贝达药业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医保控费+同质化竞争+资本退潮”三重行业变局下的典型缩影。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数量同比下降12%,III期临床推进速度放缓的企业占比超60%,28家A股创新药企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11家降幅超30%,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型阵痛。
在此背景下,突围路径已逐渐清晰,头部企业的实践也为贝达药业提供了参照。一方面,“全球新”靶点布局成为关键——百济神州凭借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全球商业化,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5%,研发投入超25亿元仍保持现金流平衡;恒瑞医药聚焦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等前沿领域,2025年上半年有3款“全球新”药物进入III期临床,研发强度维持在22%。
反观贝达药业,目前管线中尚无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全球新”靶点,仍集中于EGFR、ALK等竞争激烈的成熟领域,即便贝福替尼一线适应症获批,也难以摆脱“红海厮杀”的局面。
另一方面,精细化成本控制与商业化效率提升成为生存基础。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通过优化研发外包流程,将研发费用率从 2022 年的 18% 降至 14%;信达生物通过集中采购与供应链整合,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 35%。
而贝达药业“三费”占比超53%,远超行业平均的38%,且销售费用中学术推广与渠道维护支出占比达70%,存在明显的优化空间。若能借鉴同行经验,通过数字化营销减少线下推广成本、优化人员结构降低管理费用,有望每年释放1-2亿元资金用于研发或偿债。
对于贝达药业而言,当前最紧迫的是打破“研发收缩→管线断层→业绩下滑→资金紧张”的恶性循环,而港股募资能否落地将成为关键变量。若募资成功,短期内可缓解流动性压力,修复与益方生物等合作方的信用关系,为贝福替尼的商业化推广注入资金;长期则需将资金精准投向“全球新”管线与研发团队重建,避免重蹈“募资后仍依赖成熟靶点”的覆辙。若募资失败,公司可能面临进一步缩减研发投入、出售非核心资产等被动选择,甚至影响贝福替尼一线适应症的临床推进节奏。
从行业视角看,贝达药业的转型成败具有标杆意义——它既是国产创新药从“仿制突围”到“原研引领”的见证者,也面临着所有传统创新药企共同的转型难题。未来1-2年,随着贝福替尼一线数据披露、港股上市结果落地与研发投入调整,这家曾被誉为“国产抗癌药破壁者”的企业,将给出属于自己的生存答案,也为行业提供一份转型期的实战样本。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