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伟大征程中,培养一批既医术精湛又红心向党的医学后备力量,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简称“临床专硕”)作为未来的临床骨干,其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术轻德、重技轻文”的倾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
周菁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伟大征程中,培养一批既医术精湛又红心向党的医学后备力量,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简称“临床专硕”)作为未来的临床骨干,其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术轻德、重技轻文”的倾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深度嵌入高强度的临床训练,是实现从单纯“育技”到全面“育人”转变的关键。笔者认为,大力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与临床专硕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正是破题之要。
一、推动课程融合,让思政之“盐”溶于临床之“汤”
当前,临床专硕培养面临一个突出矛盾:学生长达33个月奋战在临床一线,传统的集中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用,易导致“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脱节。破解之道,在于彻底打破思政课与临床实践的“时空壁垒”,打造“临床—思政”共生课程体系。决不能将思政教育局限于教室和报告厅,而应将其巧妙嵌入查房、门诊、病例讨论乃至手术间隙的每一个临床场景。例如,可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开发《临床决策伦理》《急危重症救治中的人文关怀》等模块化微课程;利用早晨交班后的10分钟,开展“党史中的医者仁心”微故事分享。让思政教育如盐入味,溶于临床实践的汤羹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强化管理协同,拧紧医院与高校的“责任发条”
临床专硕接受高校和培养医院“双轨管理”,在实践中容易产生“高校管不到、医院不便管”的盲区,导致育人责任虚化。必须着力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关键是要拧紧双方的责任发条。建议由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协同,联合制定《临床专硕思政教育协同指南》,明确高校团委、医院党委、轮转科室党支部的职责清单。特别是要求教学医院将临床专硕全面纳入本院党团组织管理体系,针对其轮转特点创新设立“流动党团支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组织归属感。同时,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专硕配备临床实践导师和思政理论导师,形成育人合力。
三、创新考评机制,发挥“指挥棒”的正向牵引作用
考核评价是育人方向的“指挥棒”。若评价体系仍停留在“重论文、重技能操作”的单一维度,那么“德术双馨”的目标便难以落地。必须创新建立“价值素养与临床能力并重”的双螺旋考评体系。在现有的临床技能考核(OSCE)基础上,应大幅增加医学人文素养的权重。例如,在出科考核时,由临床导师和思政教师共同设计涵盖医患沟通、伦理困境的案例进行现场评估;要求学生提交关键病案的“伦理反思日记”,并由双导师联合评阅。通过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真正引导医学生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青马工程”深度融入临床专硕培养体系,绝非简单的课程叠加或管理补丁,而是一场深刻的医学教育理念革新。通过课程、管理、考评的系统性重塑,我们必将能为新时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锻造出更多政治坚定、技术过硬、人民信赖的“苍生大医”,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掌上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