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 从标准到实践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12个核心要点详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8:11 1

摘要:2025年9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在《中华胰腺病杂志》刊发。这一重要成果初步确立了12项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填补了国内急性胰腺炎标准化质量控制的空白,对推动我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规范化、均质化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医

2025年9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在《中华胰腺病杂志》刊发。这一重要成果初步确立了12项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填补了国内急性胰腺炎标准化质量控制的空白,对推动我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规范化、均质化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通讯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奕奇教授撰写解读文章,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提供帮助。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杜奕奇教授 宋英晓医师

一、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建立的背景与意义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全球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该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病死率更是高达30%~50%[1,2],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为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国内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在AP的病因诊断、严重度评估、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同病不同治”的现象直接导致了诊疗质量的不均衡,部分患者未能获得基于指南的规范化治疗,影响了AP整体预后。尽管近年来发布了多项AP诊治指南[3-6],但如何将指南推荐转化为可监控、可改进的临床实践,是质量提升的核心瓶颈,缺乏统一的诊疗质量控制标准,使得指南的落地效果难以评估。

在此背景下,由国家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基于国内外AP诊治指南,采用改良德尔菲法,经过三轮系统性专家咨询与论证,最终构建了一套涵盖结构、过程与结局三大维度的AP诊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包括12项指标。该体系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国内在AP标准化质控领域的空白,也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量化、可比较的质量改进工具,对推动AP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质控指标选择的原则及各指标的详解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的设立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与方法学规范。指标体系的建立以改良德尔菲法为核心方法,通过邀请涵盖全国不同区域的胰腺疾病领域专家,历经三轮系统性问卷、反馈与修订的咨询流程,确保了指标的专业代表性及权威性。同时,该体系基于经典的“结构-过程-结局”三维质量模型构建,全面反映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的全貌。所选12项指标定义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量化,相关数据可直接从病案首页或电子病历系统提取,具有良好的监测可行性。

此外,各项指标均立足于国内外权威指南,聚焦于诊疗过程中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兼具科学性与临床重要性。其设立不仅有助于统一诊疗标准,更可积极引导临床行为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01病因评估完成率

病因是AP的发病基础,也是对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后续治疗的重要依据。不同于西方国家,胆源性和高脂血症是我国AP患者最常见的病因[7-9]。早期明确AP病因学诊断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对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的AP病因进行判断,对于病因不明(特发性)患者,则需进一步如EUS等检查排除隐匿病因。

02AP严重度分级诊断完成率

AP严重度分级诊断是AP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早期准确分级为后续指导液体复苏、重症监护和营养支持等关键决策提供依据,是避免AP重症化和改善重症患者预后的关键一步[10]。鉴于目前ICD 11.0编码中未单独设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SAP)的编码,根据现行临床实践,AP的严 重 程 度 主 要 分 为 轻 症 急 性 胰 腺 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和 SAP,其中 SAP 涵盖了中度重症和重症两类患者(下文统称SAP)。AP严重程度分级诊断完成率是指出院诊断中明确包含AP严重程度分级(MAP或SAP)的病例数占同期收治AP患者总数的比例。

03SAP收治率

SAP收治率是指医疗机构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数占其收治的全部AP患者总数的比例,该指标最直接反映了该医疗机构接诊的AP患者中,病情危重的SAP患者所占的份额,该指标可反映AP整体收治强度和水平。

04SAP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率

SAP病情重,伴有脏器功能衰竭的SAP属于极危重病例,病死率高,必须在有重症监护条件的ICU实施抢救,早期转入ICU收治可显著降低SAP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器官功能衰竭的恢复率[6,11]。SAP的 ICU 收治率是指 ICU 病房 SAP 例数占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的比例。该指标可督促医院建立合理的分诊流转机制,确保危重患者得到最高级别的监护。

05SAP病死率

SAP患者病情危重,伴有脏器功能衰竭的SAP病死率为30%~50%[1]。SAP病死率是指SAP死亡例数占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的比例。该指标同样可反映SAP的综合救治水平,是评价AP诊疗质量最关键的结局指标。

06AP抗生素使用率

大量高质量研究已明确证实: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胰腺感染坏死发生率或病死率,反而增加真菌感染和细菌耐药风险[12]。指南仅推荐对于可疑或确诊了的胰腺(胰周)或胰外感染患者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并尽快进行体液培养[4]。这里制定的AP抗生素使用率是计算使用抗生素 MAP 例数占同期医院收治的 MAP 总数的比例。该指标是遏制MAP抗生素滥用的关键指标。

07SAP肠内营养治疗完成率

多项研究表明,SAP患者早期及时启动肠内营养可有效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3]。SAP肠内营养治疗完成率是指入院后(3 d~1 周)采用肠内营养例数占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的比例。此外,SAP肠内营养治疗完成率作为核心质控指标,可督促临床医师遵循指南推荐,避免不必要的肠外营养。

08胰腺假性囊肿/脓肿微创引流率

胰腺假性囊肿/脓肿微创引流率是指住院期间微创引流病例数占同期收治胰腺假性囊肿/脓肿患者总数的比例。研究显示微创引流方式(经皮或内镜)相较于开腹外科手术,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长期病死率[14,15]。

09SAP外科手术率

SAP外科手术率是指住院期间外科手术病例数占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的比例。

10SAP腹腔出血介入治疗率

SAP腹腔出血介入治疗率是指住院期间采用DSA介入治疗的病例数占同期出现腹腔出血的SAP患者总数的比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介入栓塞治疗因其精准、微创的特点,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成功率远高于开腹手术,是降低此类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11SAP平均住院日

SAP 平均住院日是指累计住院天数(出院或死亡日期-入院日期)与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之比。

12SAP平均住院费用

SAP平均住院费用是指累计医疗费用与同期收治SAP患者总数之比。SAP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这2项指标的设立并非要求盲目缩短住院时间或降低费用,而是反对因诊疗不规范、并发症管理不佳导致的无效住院和不合理支出。

三、指标的临床应用指导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的设立,其核心价值并非简单的数据收集,而在于优化AP诊疗流程、改善患者预后。以下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这些指标。

入院24小时内,应立即启动病因筛查(如血脂、胆道影像学检查、药物史追溯等),并在病历中明确记录。在首次病程记录和出院诊断中,必须包含病因和严重度分级(MAP/SAP),可尝试将此设为电子病例的强制填写项。

在AP急性期,对于无感染证据的MAP,原则上禁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制定SAP患者肠内营养启动流程,入院后及时评估肠道功能,将“早期肠内营养”理念转化成行动,这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可控因素之一。此外建立SAP转入ICU的快速通道,一旦患者符合SAP诊断,应立即启动ICU的评估和转入流程,避免延误。而对于不具备ICU或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更重要的质控点是“及时识别SAP并安全转诊”,这就需要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在 AP后期并发症的管理中,建立“微创优先”的理念,对于感染的胰腺坏死或包裹性坏死,首选经皮穿刺引流(PCD)或内镜下引流,而非直接开腹手术。对于腹腔出血,建立“DSA介入为首选”的绿色通道,一旦怀疑出血,立即联系介入科。而SAP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是结局指标的自然体现,通过前述所有过程的优化,住院日和费用自然会得到合理控制。

此外可将指标数据收集嵌入医院信息系统(HIS、EMR),每月或每季度由质控秘书自动提取数据,生成质控报告,并针对短板指标,制定改进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指标是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决策,对于特殊个体,仍需个体化治疗。

四、总结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的建立,是基于严峻的临床需求,采用科学的德尔菲法,按照国内外最新指南推荐,最终筛选出的最能反映AP诊疗关键质量环节的指标集。推广应用这些指标,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和医院之间的诊疗水平差异,推动急性胰腺炎诊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确保每位AP患者都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其生存质量与预后。

作者简介

杜奕奇 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

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宋英晓 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病分会胰腺学组组员

参考文献

1. Mederos MA, Reber HA, Girgis MD. Acute Pancreatitis: A Review. Jama. 2021;325(4):382-390.

2. Pan Y, Li Y, Gao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model of 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 in mice. Sci Rep. 2017;7:40799.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年,沈阳)[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9,19(5): 321‑331.

4. 李非,曹锋.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7):739-746.

5. IAP/APA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Pancreatology. 2013;13(4 Suppl 2):e1-15.

6. Tenner S, Vege SS, Sheth SG,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24;119(3):419-437.

7. Roberts SE, Morrison-Rees S, John A, Williams JG, Brown TH, Samuel DG. The incidence and aetiology of acute pancreatitis across Europe. Pancreatology. 2017;17(2):155-165.

8. da Silva S, Rocha M, Pinto-de-Sousa J. Acute Pancreatitis Etiology Investigation: A Workup Algorithm Proposal. GE Port J Gastroenterol. 2017;24(3):129-136.

9. Adiamah A, Psaltis E, Crook M, Lobo D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current management of hyperlipidaemic pancreatitis. Clin Nutr. 2018;37(6 Pt A):1810-1822.

10. Banks PA, Bollen TL, Dervenis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2012: 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t. 2013;62(1):102-11.

11. Finkenstedt A, Jaber S, Joannidis M. Ten tips to manag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tensive Care Med. 2023;49(9):1127-1130.

12. Beij A, Verdonk RC, van Santvoort HC, de-Madaria E, Voermans RP. Acute Pancreatitis: An Update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and Recent Trends in Treatment Strategies.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25;13(1):97-106.

13. Crockett SD, Wani S, Gardner TB, Falck-Ytter Y, Barkun AN.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Institute Guideline on Initial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Gastroenterology. 2018;154(4):1096-1101.

14. van Santvoort HC, Besselink MG, Bakker OJ, et al. A step-up approach or open necrosectomy f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N Engl J Med. 2010;362(16):1491-502.

15. van Brunschot S, van Grinsven J, van Santvoort HC, et al. Endoscopic or surgical step-up approach for infected necrotising pancreatiti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2018;391(10115):51-58.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