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姐弟坠亡案”母亲官宣新恋情:公众该收回过度审视的目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8:21 1

摘要:9月24日,“重庆姐弟坠亡案”当事人妈妈陈美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官宣新恋情,晒出两人佩戴情侣戒指的照片并@对象“拉戈”,其男友引发广泛关注,诸如“面相不好”“像张波”“会家暴”等质疑声不断。9月25日,陈美霖也作出正面回应。陈美霖明确反对以貌取人的评价,直言拉戈

□谭月旻(苏州大学)

9月24日,“重庆姐弟坠亡案”当事人妈妈陈美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官宣新恋情,晒出两人佩戴情侣戒指的照片并@对象“拉戈”,其男友引发广泛关注,诸如“面相不好”“像张波”“会家暴”等质疑声不断。9月25日,陈美霖也作出正面回应。陈美霖明确反对以貌取人的评价,直言拉戈的真实模样与性格,只有她和其身边人最清楚。(9月25日 《中国新闻周刊》)

这场舆论风波折射出一个深层问题:当同情越界为审判,公众究竟是在关爱受害者,还是在满足自我的道德表演欲?

陈美霖的遭遇本应唤起社会对创伤幸存者的理解与尊重。2020年,她的一双儿女被生父张波与同伙叶诚尘蓄意杀害,这一悲剧震惊全国。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凶手终于在2024年1月被依法执行死刑。在此后的岁月里,陈美霖尝试通过创业摆摊、直播带货重新站立,而新恋情的出现,是她经过一年半相处与内心挣扎后才迈出的一步。这本是创伤疗愈的正常过程。

然而,当她把这份勇气公之于众,迎接她的不仅有祝福,还有大量越界的“关心”。网友通过几张照片就对男方品头论足,甚至将其与凶手前夫对比,这种“以貌取人”的浅薄判断,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暴力。

为何公众会对一个悲剧幸存者的私生活如此热衷?心理学中的“投射机制”或许可以解释部分现象。部分观众将自己对悲剧的恐惧和不安,投射到幸存者身上,试图通过控制幸存者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

这种心理机制导致公众创造出一种理想化的受害者叙事:受害者应该永远沉浸在悲痛中,任何快乐都是对逝者的“背叛”。我们常常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创伤幸存者有权同时容纳悲伤与快乐,铭记与前行本就该共存。

陈美霖在回应中明确表示,拉戈的真实模样与性格,“只有我和我身边人才清楚”。作为公众,我们应当意识到,通过新闻片段和社交媒体动态所了解的,只是他人生活的碎片。基于这些碎片做出的判断,往往远离真相。

更重要的是,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选择,实际上是对受害者自主性的二次伤害。陈美霖不仅是一个悲剧受害者,更是一个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当悲剧逐渐淡出公共视野,幸存者面临的是漫长而孤独的重建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应当完成从热烈关注到理性尊重的转变。

健康的公共参与应当遵循三个原则:尊重隐私边界、信任个体决策能力、抵制道德审判冲动。对于陈美霖而言,法律已为孩子们讨回公道,她现在面对的课题是如何带着伤痛继续生活。这份勇气未必需要过多喝彩,但绝对值得最基本的尊重。

正如她在官宣恋情时所言,“我愿再勇敢一次”。这份勇敢,既是对过往的告别,也是对生命韧性的注解。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最好的支持就是收回过度审视的目光。

陈美霖的故事提醒我们,同情有关怀的温度,也应有界限的分寸。对于陈美霖的新恋情,时间与行动才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而非公众的臆测与评判。在这个充满表演的社交媒体时代,有时最具同理心的行为,恰恰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