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猪肾移植患者存活超过 200 天,创亚洲最长存活记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8:06 1

摘要:中国医学界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西安西京医院成功实施的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手术已超过200天,创下亚洲地区此类手术的最长存活记录,为全球器官短缺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信息来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9/25/WS68d53397a3108622abca2f7d.html

中国医学界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西安西京医院成功实施的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手术已超过200天,创下亚洲地区此类手术的最长存活记录,为全球器官短缺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领导的手术于今年3月6日完成,成为亚洲首例、全球第五例同类手术。移植的基因改造猪肾在患者体内表现出色,不仅在术后三天内使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更在随后的数月中保持稳定功能,每日产生约2000毫升尿液,有效调节电解质平衡和血压控制。

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秦伟军表示,移植器官的持续稳定表现超出了预期,为异种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注入了强大信心。这一成果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更在时间维度上刷新了亚洲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异种移植的国际竞赛中,美国此前完成了四例类似的猪肾移植手术,存活时间从不足两个月到接近八个月不等。中国此次超过200天的成绩,不仅证明了中国医学团队的技术实力,也为全球异种移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数据支撑。

异种移植技术的发展历程充满挑战。早期的尝试主要面临免疫排斥反应和跨物种病毒传播的风险。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科学家们开始对猪的基因进行精确修改,使其器官更适合人体移植。这些修改包括敲除可能引发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以及插入有助于免疫兼容的人类基因。

目前用于异种移植的猪通常经过了多达10余项基因修改。这些改造旨在解决三个主要问题:消除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异种抗原、控制凝血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以及调节器官大小以适合人体解剖结构。研究表明,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器官在分子水平上与人类器官的兼容性显著提高。

近年来,异种移植技术的进展呈现加速趋势。2022年,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首次将基因改造猪肾移植到脑死亡患者体内,器官功能维持了54小时。随后,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实施的猪心移植手术使患者存活了两个月。这些先驱性实践为技术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窦科峰院士指出,中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慢性肾病,但每年仅有约1万人能够接受肾移植手术,供需矛盾极为突出。这一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性的器官短缺危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200万人,但实际完成的移植手术不到20万例。

在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目前,大多数肾病患者只能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都受到严重影响。器官移植虽然是最佳治疗方案,但受限于供体稀缺,等待时间往往长达数年。

异种移植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望根本性地改变这一局面。猪作为供体动物具有多重优势:器官大小与人类相近、繁殖周期短、可以在无菌环境下培养,以及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实现个性化改造。理论上,基因改造猪可以提供无限量的标准化器官供应。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异种移植走向临床应用的第一步。监管审批、伦理评估和长期安全性验证仍然是需要跨越的重要障碍。目前,全球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都在制定针对异种移植的专门法规框架,以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技术和监管层面的考量,异种移植还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这包括动物权利保护、宗教和文化接受度,以及潜在的未知风险评估。公众教育和社会接受度的提升将是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

随着西安西京医院创下的200天存活记录,中国在异种移植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器官移植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异种移植有望成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无数等待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生机会。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