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夸!统治了山东人一个夏天的豆橛子,被做成月饼还卖爆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5:29 1

摘要:在山东的夏天,餐桌上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吃啥?还能吃啥,豆橛子呗。”

在山东的夏天,餐桌上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吃啥?还能吃啥,豆橛子呗。”

无论是小饭馆的大锅炒,还是家里的一盘炖,豆橛子几乎成了餐桌上的霸主。

炒豆橛子、炖豆橛子、拌麻汁豆橛子……从上顿到下顿,豆角几乎霸占了整个餐桌。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酷暑已过,终于能从豆角的魔爪里逃出来时,一记“回马枪”杀得猝不及防:豆橛子月饼来了!

青岛丹香推出的豆角卤肉月饼,让不少山东人哭笑不得:

“夏天吃不完,秋天继续。”

“没想到连月饼都逃不过豆橛子。”

然而,当第一批好奇尝鲜的人买来一试,却被惊到了,脆嫩的豆角和咸香的卤肉,居然和酥皮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更意外的是,这款“奇葩月饼”还被央视点赞报道,一时间在全省卖到断货。

那么问题来了:一颗看似“黑暗料理”的豆橛子月饼,凭什么能硬控全省,成为今年中秋的现象级爆款?

01

要理解豆橛子月饼的走红,得先从豆角在山东人的饮食地位说起。

在山东农村,豆角卤肉几乎是家家户户的硬菜,一口铁锅,几根肥瘦相间的肉片,配上刚摘下来的豆角,一顿饭吃的满足无比。

在炎热的夏天,豆橛子出镜率高到惊人,哪怕饭桌上有十个菜,也一定会有豆角。

它便宜、耐储存、产量高,最关键的是好吃又管饱。

年轻人经常吐槽:“山东的夏天就是被豆橛子支配的噩梦。”

可离开家乡,吃惯了外地的外卖和快餐,再尝不到家里那口豆角卤肉时,心里又空落落的。

豆橛子,其实早已超越了食材本身,变成了一种味觉记忆。

丹香正是抓住了这股情绪,把豆橛子搬进月饼,立刻让消费者产生熟悉感,这不是无中生有的噱头,而是深挖地方饮食文化的产物。

02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乱整活”吗?其实不然。

豆角卤肉在山东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把它做成月饼馅,看似奇葩,其实只是把熟悉的饭菜换了个吃法。

听上去奇怪,但对山东人来说,这味道并不陌生,反而拉近了距离,从家常菜到节令食品,这一步跨得新鲜,却也合情合理。

当然,光有创意不够,关键还是要做得好吃。

豆角水分大、纤维多,直接往馅里一塞,分分钟就塌馅走味,丹香在工艺上下了不少功夫:豆角要低温锁鲜,才能保持脆嫩口感;

卤肉要熬得入味,咸香里带点回甘;

外皮则用青稞粉和崂山矿泉水揉面,保证一口咬下去,既酥松又不干涩。

更妙的是,丹香还懂年轻人的心思。

如今买月饼,早已不是单纯的吃,而是一份礼品、一张社交货币。

它把豆橛子月饼做成单独小包装,礼盒设计也走国风路线,正中下怀,买来送人有面子,自己拆开拍张照发朋友圈,也自带话题感。

03

豆橛子月饼的爆红,其实是一场标准的“三级跳”。

第一跳,靠的是猎奇。

“豆角也能做月饼?”这句话本身就足够劲爆。和“榴莲披萨”“螺蛳粉奶茶”一样,天然的冲突感自带传播力。

黑暗料理的标签,不但没劝退大家,反而激发了好奇心:到底是黑暗到难以下咽,还是意外地好吃?

第二跳,来自媒体的放大。

最初是青岛本地媒体报道,接着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平台纷纷跟进。

央视一出手,这个地方奇葩新闻立刻有了权威感,从区域话题升级为全国热点,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山东人茶余饭后的调侃,而成了一种值得认真看待的食品创新。

第三跳,则是社交网络的裂变。

探店博主、测评达人、短视频博主纷纷下场,有的夸好吃,有的直言“接受无能”,但就是这种一边叫好一边吐槽的效果,让话题越炒越热。

B站、抖音、小红书上,试吃视频轮番刷屏,“豆橛子月饼”成了妥妥的流量密码。

从“好奇点”到“权威背书”,再到全民讨论,一个原本可能只火在山东的产品,就这样完成了三级跳,顺利冲进全国视野。

04

为什么消费者会为豆橛子月饼买单?不同的受众总有不同的种草点。

年轻人图的就是一个新鲜。

对他们来说,月饼早就不止是吃,而是一种社交货币。

买上一块豆橛子月饼,咬一口拍个视频发小红书,甚至还要配上一句真没想到豆角也能做月饼。

老一辈的接受方式则完全不同。

在他们眼里,豆角卤肉就是饭桌上最寻常的家常味。现在换了个“马甲”出现在月饼里,并不会让他们觉得奇怪,反而会心一笑:“这味道我认得。”

熟悉的口感,让新东西也带上了亲切感。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场景是送礼。

传统月饼礼盒比的是牌子和价格,结果买来买去,大家都千篇一律,可要是拿出一盒豆橛子月饼,立刻就有了记忆点。送的人显得用心,收的人也会觉得有趣,这比单纯的莲蓉、五仁更容易被人记住。

所以,豆橛子月饼都恰好击中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它能火,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人人都能在它身上找到一个理由。

从夏天的餐桌,到中秋的月饼皮,一根普通的豆橛子,完成了一次跨界。

它的走红,不仅是一个食品创新案例,更折射出一个趋势:

地方美食正在通过创意和传播,找到走向全国的新路径。

所以,当你在这个中秋节咬下一口豆橛子月饼,吃到的不仅是豆角的脆嫩和卤肉的咸香,还有山东人把家常味道玩出花的勇气。

中秋节,不只是吃团圆,更是在咀嚼一份属于地方的记忆。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