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动态】“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科普讲座走进成都双语实验学校、四十九中主校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6:40 1

摘要:当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春的沃野,当报国的信念扎根于少年的心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成华学子的逐梦之路,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中熠熠生辉。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当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春的沃野,当报国的信念扎根于少年的心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成华学子的逐梦之路,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中熠熠生辉。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踏入成都双语实验学校和成都四十九中主校区,共赴一场科普讲座的奇妙之约!

《认识地震,科学防震》

成都双语实验学校

2025年9月25日上午,由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成都双语实验学校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四川省有特殊贡献优秀专家、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副会长梁春涛教授,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认识地震,科学防震》的生动科普讲座。

讲座围绕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展开,内容系统全面、深入浅出。梁教授从地震的成因讲起,详细解释了板块运动如何推动地壳变动,特别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过程,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背景。他进一步阐述了地震是地壳中长期积累的弹性应变能沿断裂带突然释放的结果,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复杂的地球物理过程。

在介绍地震相关概念时,梁教授清晰区分了“震源”与“震中”“震级”与“烈度”等关键术语,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受到震源深度、地质条件、距离断裂带远近等多种因素影响。他还讲解了地震仪测量地震波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评定地震影响程度,让同学们对地震监测与评估有了初步认识。

针对大家尤为关心的地震分布与防灾问题,梁教授指出,全球地震多发区主要位于板块边界,而四川盆地内部相对稳定,龙泉山断裂带发生强震的概率较低。在抗震措施方面,他重点介绍了成都地区部分重要建筑按8度烈度设防的高标准,并解释了如何利用钒钢等高性能材料提升建筑韧性,其中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为防震建材提供了重要支撑。他还从政府、建设单位、个人以及科研机构等多角度,阐述了全社会协同参与防震减灾的必要性与具体策略。

讲座最后,梁教授还提醒同学们关注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堰塞湖、火灾、瘟疫等,强调科学认知与提前防范的重要性。整场讲座内容充实,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宝贵的地球科学知识。

《光学与未来科技》

成都四十九中主校区

2025年9月25日下午,由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成都四十九中主校区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副主委张彬,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光学与未来科技》的前沿科普讲座。

讲座从光学的基础地位与发展历程切入,张教授指出,光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活跃的学科,贯穿人类文明进程,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认识世界的关键工具。尽管光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其重要性却常被公众忽视。设立国际光年,正是为了提升全社会对光学科学的关注与理解。张教授系统梳理了光学研究对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她介绍,众多诺贝尔奖成果如光纤通信、CCD传感器、蓝光LED等均源于光学领域的突破,彰显了光学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1960年激光器的发明,标志着现代光学的诞生,5月16日也因此被定为“国际光日”。

在讲解激光特性时,张教授强调激光具有高亮度、方向性好、单色性与相干性优异等独特优势,并深入介绍了激光在军事、工业、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激光武器到精密加工,从飞秒手术到光纤网络,激光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她还特别提到激光核聚变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实现“人造太阳”,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新路径。尽管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潜力巨大。

讲座最后,张教授展望了光学与其他前沿学科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等的交叉融合趋势。她指出,光学将继续引领多领域技术变革,为未来社会带来全新机遇。

成华区科协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优质科普资源进校园,助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来源:科普成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