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丁龙捐建哥大汉学系,百年失踪谜破解:1936 年病逝家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6:31 1

摘要:1870 年代的广州黄埔港,一艘货轮的底层货舱里,十几岁的少年被铁链锁在木板床上,与几十名同乡挤在一起 —— 他们是晚清被称为 “卖猪仔” 的契约华工。据《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记载,1840 至 1911 年间,被拐骗贩卖到美

1870 年代的广州黄埔港,一艘货轮的底层货舱里,十几岁的少年被铁链锁在木板床上,与几十名同乡挤在一起 —— 他们是晚清被称为 “卖猪仔” 的契约华工。据《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记载,1840 至 1911 年间,被拐骗贩卖到美洲的华工超 120 万人,途中因疾病、虐待死亡率高达 30%。

《清碑类钞・贩人篇》明确记载:“粤东匪徒诱骗男丁,以铁索锁颈,驱至港口上船,曰‘卖猪仔’,抵洋后转卖为奴,终身不得归。” 这位少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没人知道他的本名 “马万昌”,后来美国人称他为 “Dean Lung”(音译 “丁龙”),他来自广东台山白沙镇千秋里 —— 这个身份直到 2020 年才被学者考证发现。

1875 年,丁龙被转卖给霍雷肖・卡朋蒂埃 —— 奥克兰市首任市长,也是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投资方之一。这条铁路的修建中,华工占比超 80%,却从未被载入官方史册。

卡朋蒂埃的暴脾气在加州尽人皆知:嗜酒如命,酒后常打骂佣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卡朋蒂埃日记》1876 年 12 月条目记载:“因矿业投资失利醉酒,将家中五名佣人悉数赶跑,唯丁龙留下收拾狼藉,还煮了热汤放在床头。” 次日卡朋蒂埃问其为何留下,丁龙答道:“中国人讲‘忠’,受雇便应尽本分”,这句话被完整写入日记。

自此丁龙从佣人升为管家,进而成为生意伙伴。卡朋蒂埃的地产租赁、矿业管理多由丁龙打理,而丁龙也借此积累了人生第一笔财富。

1901 年,卡朋蒂埃提出要报答丁龙,可这位华工的请求让他震惊:“请帮哥伦比亚大学建汉学系,让美国人知道中国不是‘蛮夷之地’。” 当时全美尚无高校系统开设中国课程,卡朋蒂埃在日记中坦言:“我从未想过,一个被视作‘劳工’的人,会有如此格局。”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官网存档的捐赠信显示:丁龙率先捐出 1.2 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华工 40 年的基本生活费),卡朋蒂埃随后追加至 20 万美元,明确注明 “以纪念友人 Dean Lung”。1902 年,哥大正式成立汉学系,首任系主任为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

哥大汉学系的课程体系堪称开创性:大一《论语》选读、大二《史记》精讲、大三中国制度史,大四需完成文化专题论文。这一设置直接影响了诸多近代学者。

1910 年赴哥大留学的胡适,在《口述自传》中明确提到:“夏德先生待我甚好,我副修了他的汉学课程,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传统经学的价值。” 他在 1911 年 4 月日记中写道:“读毕《左传》,受益于夏德教授的注解甚多”。哲学家冯友兰 1920 年进修时,曾多次向汉学系教授请教中国哲学史框架;语言学家赵元任 1925 年任教期间,还协助编写了系内首部中文教材。

长期以来,丁龙被认为 “人间蒸发”,但 2020 年的学术突破揭开了真相。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与中国团队通过卡朋蒂埃的书信线索,在台山白沙镇找到丁龙后人,证实其本名马万昌,别名 “进隆”——1901 年《中西日报》曾用此译名报道捐赠事件。

根据美国出入境记录与台山地方志记载:丁龙于 1905 年返回中国,用剩余积蓄买田置地,投资了中国首条民营铁路 “新宁铁路”,还捐建 “国瑞书室” 供乡童读书。1936 年 10 月,他在家乡病逝,享年 79 岁。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纽约高威镇,卡朋蒂埃早在 1907 年就修建了 “Dean Lung Road(丁龙路)”,以纪念这位特殊友人。

丁龙的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他身处的时代困境:1882 年美国《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籍,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力衰微,海外华人被蔑称为 “黄祸”。但他用 1.2 万美元的捐赠证明:文化认同从不受身份与境遇限制。

如今哥大东亚系仍保留着丁龙的肖像复制品,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听到这段历史:“你们读《红楼梦》、研究儒家思想的机会,源于一位 120 年前的华工。” 而台山的 “丁龙故居” 与纽约的 “丁龙路”,早已成为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象征。

正如卡朋蒂埃在 1905 年致丁龙的信中所写:“你让我明白,文明从不在高处,而在真诚的心中。” 这或许就是丁龙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游哥讲真实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