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把麻袋塞进后备箱,一路导航到别人的板栗林,拍完照顺手把树薅秃。
“捡秋”这个词,听着像诗,干出来的事却像土匪。
有人把麻袋塞进后备箱,一路导航到别人的板栗林,拍完照顺手把树薅秃。
评论区里还在刷“治愈”“松弛感”,村长蹲在路口数脚印,一晚上能数出八十多双陌生鞋。
先说最扎眼的:
贵州黔东南,一位阿婆挂在屋檐下的腊肉,被当成“野生”带走,只剩半截麻绳在风中晃。
河南信阳,一家农户的玉米地,三天少了两百穗,监控里两姑娘边掰边直播,“家人们,这才是秋天的馈赠”。
她们走后,地头像被野猪犁过,主人蹲在地垄边,一句话没说,先把还没熟的青棒子捡回筐里,能喂鸡就喂鸡。
别急着骂“城里人真坏”。
真坏人没那么多,更多的是“我觉得没事”。
社交平台把“捡”剪成十五秒爽点:滤镜一拉,BGM一铺,满屏都是“免费”“治愈”“零元购”。
谁还看得见画面外那块“私人林地,禁止采摘”的小木牌?
点赞一多,脑子就关评论,麻袋就自动变大。
于是,各地村委开始连夜写公告,墨水都没干就贴到山脚:
“外来捡秋,须由本村村民陪同,违者按《森林法》第几几条办。
”
河南信阳的“村民陪同制”听着像乡村一日游,其实陪的是盯防,怕你手伸到树上。
贵州直接上“山林守护者”,大爷轮班,红袖章一戴,手电筒照脸,比景区检票还严。
平台也动手,把最早发攻略的那位网红永久封号,顺带下架两千多条“捡秋”笔记。
可惜流量已经泄洪,剩下的人换着关键词继续发,拼音、谐音、表情符号,跟打游击似的。
法律专家补刀:
板栗市场价超两千,或者破坏面积够一亩,就能请去派出所喝茶。
别以为“我就捡掉地上的”,真掰坏枝条,也算破坏经济作物。
一句话,价值够了,案底就有了。
现在多地公安已经立案,先查那几位扛五袋板栗的“麻袋女”,再查半夜溜进批发市场“捡”菜的主播。
听说有人被叫去做笔录时,还在问“那我拍视频的收益能抵罚款吗”。
最惨的是真正需要剩菜的人。
凌晨两点,批发市场门口,捡菜的老头老太蹲了十年,都知道只拿烂叶子。
后来来了群穿北面羽绒服的小年轻,先撒娇再直播,“老板,这筐西兰花卖相不好,送我吧”。
老板不好意思拒绝,真贫困的就被挤到外围,等他们挑完,烂叶子都没剩。
有人拍下来发网上,评论区高赞:“人家放得下面子,你行你上。
”
面子是放下面子了,里子也掉地上了。
专家说到底就五句话:
1. 农村东西不是野生的,种它的人要交电费、化肥钱。
2. 平台别等出事才封号,算法先把“免费”“零元购”降权。
3. 真想体验采摘,去挂牌的采摘园,人家秤给你,价格写墙上。
4. 菜市场别跟最底层抢食,真困难的人不会开美颜。
5. 真穷和演穷隔着一条底线,别拿别人的生存当背景板。
秋天确实好看,叶子黄得晃眼。
可治愈的画面背后,总有人替你的“松弛”买单。
下次想捡秋,先问一句:
“这棵树、这块地、这筐菜,主人是谁?
”
要是答不上,就别把麻袋打开。
带走的每一把板栗,可能都是别人孩子的学费。
来源:勇者星球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