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 S 去世之后,有关一双孩子抚养权归谁的争执不断升温,汪小菲和 S 妈之间的较量也变得愈发激烈。这场风波不仅关乎法律角力,也点出了公众人物家庭在公众视线下的敏感与脆弱。从 9 月 16 日汪小菲在直播里回应孩子的学习问题,到 S 妈隔空发声提出“分开监护”,
大 S 去世之后,有关一双孩子抚养权归谁的争执不断升温,汪小菲和 S 妈之间的较量也变得愈发激烈。这场风波不仅关乎法律角力,也点出了公众人物家庭在公众视线下的敏感与脆弱。从 9 月 16 日汪小菲在直播里回应孩子的学习问题,到 S 妈隔空发声提出“分开监护”,每一个细节都紧紧牵动着网友们的神经。
一、汪小菲是不是在打个拖延战术呢?
在直播里,汪小菲说他“孩子在台北生活挺稳定”,打算等孩子小学毕业再考虑把他们带回北京。这个说法引起了两派观点:一些人觉得他挺尊重孩子的感受,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在装样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同伴关系敏感期,强行转学可能会引发分离焦虑。汪小菲如果只是为了争夺抚养权,完全可以立马要求把孩子接走,但他却选择了克制,甚至接受“暂时没办法每天陪在身边”的现实。这种忍让其实在他的过去经历里也能找到蛛丝马迹——之前为了见孩子,他曾在校门口蹲守一个月,可见他对亲子关系的重视程度挺高。
更让人关心的是孩子的反应。据了解,小玥儿和小菻菻多次表示“喜欢北京,不排斥回京”,这种双方都愿意理解的态度,可不是靠舆论宣传能弄出来的。汪小菲在直播里提到“孩子主动说想爸爸”,大概也反映出了他的一份底气。
二、S 妈的“领地优势”是不是挺明显?
S 妈说“分开监护权”听起来挺有道理的:毕竟,台北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她对那边的教育资源很熟悉,也能补足汪小菲因为生意忙不过来的陪伴不足。不过,这一套在实际情况里,站不住脚。
地理位置看起来挺方便的,但实际行动嘛,却少得可怜:S 妈和汪小菲住得就隔了几个社区,孩子上学的地方就在他们豪宅楼下,可她根本没主动去看望过。要是真心为孩子考虑,她完全可以定期接送、参加家长会,或者直接邀请孩子到家里住。这种“只说不做”的态度,也难免让外人怀疑她的动机是不是有点儿打折扣。
更深藏的矛盾在于,S 妈试图把监护权跟地域挂钩。但要知道,法院判决监护权的关键原则就是“对未成年子女最有利”,并不是谁离得近。汪小菲虽然在内地,但他通过视频聊天、寄东西什么的,努力跟孩子保持联系;反倒是S 妈在台北,连个基本的探望都没实现。这一对比,就让所谓的“主场优势”显得没那么有说服力了。
三、后姥姥是不是有点“越界”了?
在争议不断的当下,汪小菲的现任伴侣的母亲筱梅妈妈也意外成了焦点。据说她多次开着车一个半小时,专程给孩子送馄饨、熬鸡汤,甚至还会出席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非血缘关系”的关心,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是真心疼爱,当然也有人觉得是在暗示想要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这些细节来看,筱梅妈妈的付出远远超过一般长辈的范畴。小杨阿姨透露,她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调整菜谱,记住每个老师的名字,还会在孩子生病时通宵陪护。这样的细心关怀,跟S妈那种“隔空喊话”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有人说筱梅妈妈“动机不纯”,不过,实际上,非血缘的长辈参与育儿其实挺常见的。要紧的是,她的所作所为确实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而S妈却一直只是在嘴上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四、法律与感情的抉择
这场关于监护权的争议,实际上就是法律规则跟情感关切之间的较量。台湾方面的法律规定,父母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由法院根据“子女的最大利益”进行裁定。大 S 去世以后,作为亲生父亲的汪小菲,自然而然拥有监护权,除非能证明他不适合抚养孩子。
如果S妈想争取监护权,就得拿出他“失职”的证据,比如虐待、照料不周啥的。不过目前为止,她既没提交这类材料,也没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更适合当监护人。反观汪小菲,虽然工作繁忙没办法一直陪着孩子,但他还是用各种方式尽父亲的责任,甚至在直播里哽咽地说:“只要孩子好,我怎么都行。”
这场角逐中,孩子的心声格外重要。学校老师说,小玥儿和小菻菻最近在作文里多次写到“爸爸寄来的书包”以及“姥姥做的红烧肉”,那字字句句里都透露出对家庭的渴望。这种真情实感,比任何法律条款都更能直观反映出他们的心境。
五、舆论圈里的“放大镜”作用
事件不断发酵,折射出大众对明星家庭的八卦心理。从汪小菲直播里的衣着细节,到S妈某次采访的口吻,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被放大解读。
这种舆论的热潮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能小觑。有专家说,长时间被媒体盯着,容易让孩子形成“表演型人格”,甚至会对亲情关系产生一些误解。汪小菲在直播里特意遮掩孩子的正脸,S 妈还要求媒体“给孩子点空间”,这两种看似不一样的说法,其实都在努力保护孩子,避免被舆论伤到。
结语
监护权的争夺,归根结底其实是一场“爱”的比较。汪小菲靠实际行动证明,陪伴不仅仅是距离的远近,S 妈则需要用切实的行动而非空喊来展示自己的关心。对小玥儿和小菻菻来说,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法律上的归属关系,而是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的温暖。
等到舆论散去,这场风波最终会回到家庭的核心。也许像有个网友说的:“不如比比谁更疼孩子,而不是争监护权。”毕竟,在孩子心里,父母的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填空题。
来源:栗子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