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终于公开彭德怀绝密电报的原稿,毛岸英牺牲细节曝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02:22 1

摘要:那年头,家家户户都在收听广播,街头巷尾争着看电影,可谁都没想到,一部严肃的纪录片能像鞭炮一样炸到全国心里去。2020年10月25日,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央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忽然播放了一幕震动人心的场面——一封纸张都泛黄了的绝密电报,被正

那年头,家家户户都在收听广播,街头巷尾争着看电影,可谁都没想到,一部严肃的纪录片能像鞭炮一样炸到全国心里去。2020年10月25日,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央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忽然播放了一幕震动人心的场面——一封纸张都泛黄了的绝密电报,被正式公开。这封电报写的不是别人,正是毛岸英——毛主席的儿子牺牲的惨烈经过。许多人甚至一看到那几个朴素的字,眼眶就不自觉地湿了。有人后来跟我描述:“你说别的烈士我能挺住,这毛主席的儿子,我是真忍不住。”

其实,电报这种东西,在那会儿算不得啥稀奇。可偏偏这封是彭德怀亲手写给中央军委的,事无巨细地交待了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话说,1950年的冬天,朝鲜大榆洞里,毛岸英跟三个参谋待在志司小平房里。四架敌机低空盘旋,两波轰炸,第二次来的时候直接投下几十颗燃烧弹,整座屋子眨眼间烧成一团,终究有两人没能跑出来。毛岸英身上连救的机会都没有。事后,彭德怀搞了半天,才把那一百来字的电报写完——你说他心里不疼么?咱普通人看了都冒汗,更别说他这种与毛主席干了一辈子的老革命了。

说到这儿,很多年轻人反而会问:毛岸英本可以留在安全的北京,这深仇大恨的朝鲜战场,图个什么?而美军怎么就能摸准志愿军司令部位置,还专门折腾出这一场劫难?其实,往下说就绕不开前头那一场中央会议了。

那是一九五零年十月初的一个傍晚,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招待彭德怀。外头风有点冷,却也没挡住屋里的紧张气氛。主席在桌算上放了一杯酒,专程为彭德怀送行。其实那场家宴,正是决定是否出兵朝鲜的关键时刻。毛岸英就站在边上,没几个人知道他心里憋着劲。当时他已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副书记,每天钻车间、跟工人磨合,也是个少见的实干人。他不喜欢坐办公室开会,更愿意穿着蓝布工装跟师傅们掰扯技术细节。可是,战争面前,这些工作,终归是远水不解近渴。他胆气也硬,当着彭总,一把敬礼,直说自己要去志愿军,翻译、机要、苦活脏活都行。

其实这话主席听在耳朵里,心里是波涛起伏。别的人劝阻,左不过怕他家又添新伤——主席家六口人,倒下了五个,活着的都在拼命。毛岸英的请战书刚递上,有人偷偷拿去看了几眼,都不敢自己做决定。最后请示毛主席,他语气里是无奈,也是铁血:“岸英要去,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申请,不是我命令的。”

饭局里,彭德怀一度脸色很凝重。大家也都明白,他其实是不情愿的。本来岸英留在北京做后方建设,也是出大力的——那时候,每天都要赶工做零件,整个总厂都在为前线备战,也不是轻松的差事。但毛岸英态度坚决,他甚至半开玩笑说:“我在北京工厂太舒坦了,该去前线看看真刀真枪是什么样。”

主席看着儿子那副架势,只好开口。“老彭,你收了他吧。你在朝鲜跟苏联人、美国人周旋,俄语只有岸英算得上家伙。”其实毛岸英当年在苏联待了好几年,俄语正宗不说,还见过世面。这话一说,彭德怀也不便再推辞。

有人说,这是毛岸英的命,也是毛主席家的命。毛主席在儿子请战那晚,连夜坐在菊香书屋抽了一根又一根烟。他后来嘴里还碎念过:“岸英自找的,他不愿意当个‘普通干部’,就让他去拼一拼。”

毛岸英出发时,用的是化名“刘秘书”,带着一箱俄文资料,手里紧紧攥着红色证件。他到了大榆洞,把工棚、矿洞当办公室,不讲排场,跟彭总一道趴在地图上研究军事。最初那段日子并不紧张,后方需要他翻译的东西有限,他就爱溜到附近朝鲜村子里,帮百姓修灶、拉电线,还认下了几个朝鲜老农的孩子。其实那个村子里因为战争,粮食都快断炊了,毛岸英把自己带的饼干都送给了两个小孩,还答应他们打完仗改天来做中国饭给他们尝尝。

这跟普通干部不一样,有人后来讲起,有志愿军士兵见他蹲在院子修鞋,还以为是新来的处级干部。谁能想到,这个一脸憨厚“小秘书”,其实是主席的长子。

大榆洞其实远比想的危险。志愿军司令部藏在小山沟,外面没什么保护,大功率电台就放在旁边。美军的侦察机隔三差五过来晃一圈。那年冬天,志愿军刚刚把几个重要战役推开,敌机突然飞过,没有炸弹,只是盘旋——洪学智副司令当场就觉得不对劲。这种“只看不炸”的怪动作,往往是美军在做标记,为了第二波轰炸定点。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四架敌机卷土重来。因为天冷,大家都憋在防空洞躲避。刚过去没多久,又见敌机绕回来,紧急警报拉响。等到空气里弥漫起汽油烧焦的怪味时,很多人才反应过来,那是凝固汽油弹,比普通炸弹杀伤还大。作战室一下淹没在烈火中,毛岸英跟高瑞欣距离门口远,还在喊着“快出来!”——可惜,呼救声被火光瞬间吞没。

火后废墟,彭德怀整整坐了一个下午。大榆洞的空气里那股烧焦的味道几天都没散。他没吃午饭,手指一直在桌上发抖。有人回忆,那天没人敢跟彭总搭话。彭德怀亲自慢慢写下那一百来字的电报。他的笔迹仿佛压着千斤重,“岸英牺牲”几个字,连手腕都写僵了。

整件事,毛主席也是后来才知道。传到北京的时候,是一名老电台员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念出来。毛主席听完只是点头,淡淡留下一句:“我们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就留在那儿吧。”

毛岸英最终被安葬在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有人说他年仅28岁,本可以享尽天伦,却偏偏选择了最危险的路。有志愿军老兵说:“毛岸英的墓那天刚下过雪,墓前那把黑色的小铁锹,是朝鲜村民抬来的。”

这桩故事说到底,许多人都会问,值么?毛岸英愿意,毛主席舍得,最后是整个国家记住了他的名字。其实,我每次想起那一幕——彭德怀一个午饭没吃,静静坐着写电报——心里都会空空的,像丢了什么。但朝鲜的土地,一年年新雪覆盖,毛岸英的墓旁,总有小孩子来也烧把青菜。

或许我们今天能够谈笑风生,天天吵着谁家孩子考得好考得差,都是因为那一代人给我们托住了世界。毛岸英的故事,也许会在灯下讲给孩子听,也许会在电视里偶尔掠过,但谁又真能忘记,那个飘着雪的远方战场,有个中国人的名字,静静守着岁月。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