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成熟度提升形成“领头企业+优质企业”的金字塔梯队,底层逻辑是国产创新药具备全球竞争力。兑现形式从国内销售转向国际化(License-out BD),商业模式升级至“产品+商业”双轮驱动。
产业成熟度提升形成“领头企业+优质企业”的金字塔梯队,底层逻辑是国产创新药具备全球竞争力。兑现形式从国内销售转向国际化(License-out BD),商业模式升级至“产品+商业”双轮驱动。BD交易成核心驱动力核心要素:分子质量(差异化机制/高临床价值)、早期数据优势。价值链条:授权仅为起点,后续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将持续贡献收入。交易规模:2025年H1中国license-out首付款占融资总额28%,首付款>1000万美元的交易占比30.6%(较2016年增长30倍)。
政策、资金、人才支撑产业升级政策端:医保谈判降幅趋缓(连续4年产品降幅减半),商业健康险目录落地(2025年),《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全周期扶持。资金端:BD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成重要现金流来源(2025年H1占融资额28%),一级/二级市场融资占比下降。
人才端:研发团队硕博占比超40%(百济神州达61%),工程师红利(规模大、成本低、年轻化)助力研发效率。研发速度全球领先临床前阶段:国内企业耗时仅为国际平均的50%(如药明康德小分子IND申报仅9-12个月)。I期临床:从患者入组到完成试验平均82.6天(美国需数月到一年)。国际学术舞台表现突出中国研究在ASCO、ESMO等顶级会议的口头报告及LBA数量激增(2025年ASCO口头报告73项,LBA 11项;ESMO口头报告35项),显示全球话语权提升。靶点选择与临床需求匹配BD交易核心驱动因素:高未满足临床需求、疗效显著优于标准治疗、市场独占性。双抗/三抗: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已上市)和三抗(基石药业PD-1/VEGFA/CTLA-4三抗CS2009)成研发热点。ADC+免疫联用:BioNTech的BNT327(PD-L1/VEGF)联用TROP2/HER2 ADC进入临床,覆盖NSCLC、乳腺癌等适应症。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信达生物IBI363(PD-1/IL-2α)在sqNSCLC后线治疗中展现显著优势(ORR 36.7%,mPFS 9.3个月)。创新机制探索细胞因子赛道:IL-2、IL-15等细胞因子与抗体融合(如盛禾生物B7-H3/IL10R双抗),针对“冷肿瘤”微环境。产学研合作:学术界贡献50%的FIC药物发现(如CAR-T疗法起源宾大),Biotech在FIC研发中占比46%。类别标的公司资产价值型和铂医药(H)、和誉(H)结论:中国创新药产业已进入“全球化兑现+高创新度升级”新阶段,BD交易驱动现金流,政策与人才夯实基础,下一代疗法(双抗/ADC/细胞因子)有望打开商业化空间。
来源:财经大会堂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