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选前,国民党手里明明拿着一副好牌,大选期间,与民进党的差距在大幅度缩小,几乎曙光在即,结果关键时刻出了大问题,大选输了。国民党的牌风为何太臭,本来可以赢的最后却打输了?原因何在?
一手好牌,怎么打到烂尾?国民党这回又把人看傻了
大选前,国民党手里明明拿着一副好牌,大选期间,与民进党的差距在大幅度缩小,几乎曙光在即,结果关键时刻出了大问题,大选输了。国民党的牌风为何太臭,本来可以赢的最后却打输了?原因何在?
我本来以为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拧阀门,后来越看越像一桩老店自毁招牌的故事。门口招牌亮,柜台里却一地鸡毛,客人进门摸了半天,拿着优惠券,最后还是走了。
这话从什么时候说起呢?往前拨几个月,街头的气味是变了。小店老板抱怨生意差,年轻人说焦虑,家长们一提到兵役就叹气。风声里隐隐透着“别再惹事”的心思——大家想要稳一点、安稳一点。外面的大国也不愿看台海那边冒更大的火苗,谁都怕擦枪走火。蓝营那会儿的曲线,是肉眼可见地往上蹿,竞选夜前一个月,很多蓝营朋友已经开始盘算用哪种方式庆功了。
但这不是什么阴谋破局。更像是老问题一次次冒头,打乱了整个节奏——有些是脾气,有些是习惯,还有些,是很久没改的东西。一个组织也跟人一样,会有自己的“性格”,好脾气的时候软绵绵,关键时刻又特别会内耗。
先说“抱团”这件事。过去这几年,蓝营总爱说“团结”,话喊得震天响,真要坐下来,咖啡凉三次也谈不出个共识。更要命的是,不光自己人心对不上拍,面对那边的白营,也老是绕不成一个结。你看几次大场面,蓝白合这个词是出现在新闻标题里的,到了会场内,桌上摊开的不是路线图,而是两张写着“谁当正、谁当副”的纸。每个人都盯着那两个字,好像只要抢到了“正”,天下就万事大吉。可选举这事跟分蛋糕不一样,先把蛋糕烤出来才有资格谈切几块。你非要抢那把主位的椅子,转身一看,椅子底座还是松的。
我们再拉远一点看外头的战场。执政方的资源,天然占优——话题设置、议程安排、行政资源的曝光,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地形。对手知道你哪条肋骨软,就从那儿戳。蓝营的几个老毛病,像是语境跟不上、回应慢半拍,统统被对方放大。特别是跟年轻人说话,蓝营一开口就像是父亲在饭桌上训话:“你们要懂得什么是现实。”那种语感,抖音刷两条就跑了。你说他没内容吗?不是。只是说法太老,像用卡带放流行乐,音质不行。
最危险的,是把三角赛当作双边赛来打。两方对决的时候,谁失误,谁就掉分;三方竞逐,第三方就变成那粒扣子,系哪边,哪边西装就合身。在欧洲的政治里,这样的局面很常见,中间的小伙伴是桥,谁先搭桥,谁先过河。可是蓝营没把桥搭起来,反而在桥头摆摊吆喝:“过河先让我当船长。”对方当然一脸冷笑,心里想:桥还没完工,你先忙着剪彩?
说回那几次出大岔子的现场。某天的海外媒体访问,灯光刺眼,现场看得出来有人被问题给“卡住”了。那种卡,是年纪和表达习惯造成的,也没什么不可原谅。媒体喜欢“逮住一句话不放”的游戏,老政客一紧张,语气和语序就过去时代了。这个时候,团队该怎么做?正解只有一个:上前接招,换角度重述,把话题引出去。那天没有。现场像是有人在一旁看着他慢慢沉下去,不递绳、不放浮板。等他退场,外围还传出“这不代表立场”的低声提示。我当时心里就凉了:救一个人,往往是救自己整个船队。你把身边的老人推到浪里,浪回头的时候,少不了拍到你。
说到党风,不是说穿西装戴领带就体面了。关键是,能不能听见不同年代人的声音。蓝营很多会议,看着气派,流程也规整得像婚礼。但一到年轻人的场子,就掉线。直播的弹幕问的是“房价怎么办”“未来十年怎么就业”“两岸怎么安全不冒险”,台上回答偏偏飘到“传统价值”“我们很清楚”。清楚是清楚,可大家想听的是,你打算怎么做,不是你胸有成竹的样子。
你可能会说,外头条件也不公平啊。没错。执政者能调配的本来就多,话语权也大。问题在于:你本来就有的软肋,别人当然会戳。老对手打的牌并不新,他们也不过依照老套路:找到你的迟钝点,放大你的自我感觉良好。至于对岸那边,也多少抱着期待,盼着蓝营能把钥匙接过去,缓和一点气氛。可寄望是一回事,自己端出来的菜不合口,就怪不了客人。
真正让人唏嘘的是那一晚的谈判。屋里亮着白得刺眼的灯,桌上摆了两壶已经不热的茶。几方代表坐成一圈,嘴上全是礼貌,心里都在算——“正副怎么分?”“民意怎么对半?”说到紧要处,谁也不肯挪一步。有人笑着说:“规则要公平。”公平这话没错,但有时候“公平”用来当盾牌,就是拒绝改变的代名词。那晚散场时,几个人握了手,镜头前有笑容,镜头一关,彼此背过身。第二天,新闻标题写着“破局”,我一点也不意外。
你看,这局不是输在某个点子、某次发言,或者某个对手多厉害。更像是一次性暴露了一整套老毛病:老派的自尊,反应慢半拍的节奏,算计得过于细碎的小利益,以及对“伙伴关系”的误解——总想着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却忘了,舞台要先搭起来,灯光要先亮。输了,别说主副,观众都撤了。
还有一个细节,我忍不住要提。蓝营内部这几年,总有人喜欢“清理门户”。说得好听是“换血”,实际上是把不合自己胃口的声音往外推。竞选是打群架,谁还指望靠一个人硬刚到底?可他们却在最需要互相扶的时候,玩起了“谁更纯正”的小算盘。一旦谁被贴上标签,谁就少了话筒。可一旦丢了话筒,就只能靠别人替你发声。换来的不是更整齐,而是更单薄。
我们常说,时代变快了,老路子走不通。并不是口号,是具体的:一个话题起于凌晨的社交平台,你要在天亮前给到回应;一场突发的风波,不是出新闻稿就完事,要有人站出来撑住场面;面对年轻人,别用“教育”的腔调,而是把他们当合伙人。你如果还把竞选当老同学会,盼着凭资历压人,那就等着被时代调成“静音”。
选完之后,我在街角买了杯豆浆。摊主大叔问我:“怎么输了?”我笑笑,说:“没谁偷你们的票,更多是你们自己没拿稳。”大叔叹口气:“人心散了?”我说:“不全是,人心还在,只是你们拿不出一个让大家能靠的样子。”他点点头,不说话。
你可以把这次当作一次疼痛的提醒。不是阴谋,不是天意,是人和事的积累。一个组织,也会有成长烦恼。问题是,愿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老了、慢了、窄了。愿不愿意让新人上台,不只是挂个名;愿不愿意把那些“该救的场”好好救,不是甩锅;愿不愿意在对外合作时,把“正副”的牌先扣下,先说“怎么赢”。
最后留个问号: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他们会不会先把桥搭好,再谈谁站在中间剪彩?如果不能,下一回,还是一手好牌,还是会打成一地鸡毛。你觉得呢?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