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侄女在玩手机游戏时,一夜之间充值了一万多元。这笔对于许多城市家庭尚属巨款的支出,对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可能终日为生计奔波的家庭来说,更是晴天霹雳。随后,家长经历了报警、与客服反复沟通、填写繁琐的退款申请流程这一系列心力交瘁的过程。然而,退款希望依然渺茫。这
我的侄女在玩手机游戏时,一夜之间充值了一万多元。这笔对于许多城市家庭尚属巨款的支出,对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可能终日为生计奔波的家庭来说,更是晴天霹雳。随后,家长经历了报警、与客服反复沟通、填写繁琐的退款申请流程这一系列心力交瘁的过程。然而,退款希望依然渺茫。这样的故事,绝非孤例。
当我们冷静下来审视此事,一个沉重的悖论浮出水面:主要责任在家庭,但最无力承担这份责任的,却恰恰是这些家庭。
诚然,作为监护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未能妥善保管支付密码、缺乏对孩子的财务教育、疏于陪伴和引导,这些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我们理解,许多这样的家庭背后,是“留守”的无奈,是“谋生”的艰辛。父母可能被迫将手机作为“电子保姆”,有限的精力和文化水平让他们在复杂的数字规则面前手足无措。要求他们具备完美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苛求。
然而,如果我们只将目光停留在家庭教育层面,便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角色——游戏公司。在这起事件中,游戏公司真的只是无辜的第三方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它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手握技术钥匙、能够构建“防火墙”的规则制定者。
对于一家成熟的游戏公司而言,建立一套严谨的付费验证机制,在技术上并非难事。例如,对大额充值进行强制的人脸识别二次验证、设置单日或单次消费上限、为不同年龄段的玩家提供差异化的付费模式等。这些措施,就如同在危险的河边筑起一道护栏,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却能极大程度地防止失足落水。
但现实是,许多公司主动选择了“护栏”的缺失或形同虚设。为什么?因为便捷的支付流程能最大化地刺激消费,带来滚滚流水。在这套商业逻辑下,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了一种被默许甚至暗中期待的“灰色利润”。当问题暴露,他们则搬出“用户协议”、将复杂的举证责任甩给家长,用冗长的审核流程消耗着受害者本就稀缺的精力与希望。这种“先放水,后设障”的做法,无异于将企业利益的增长,建立在对社会最脆弱群体风险的转嫁之上,其商业伦理令人齿寒。
这起个案,折射出的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它撕裂了一个口子,让我们看到: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商业逐利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担当,那么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很可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我们呼吁:
第一,监管必须“长出牙齿”。 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更具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明确要求游戏、直播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实施有效的付费验证技术手段,并将此作为运营的前置条件。对于未能尽到责任、导致未成年人巨额消费的企业,应予以严厉处罚,并建立便捷、权威的纠纷解决通道,改变目前消费者维权无门的困境。
第二,企业责任必须“回归初心”。 游戏公司不应仅仅扮演追索者的角色,更应成为主动的守护者。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将对用户,尤其是未成年用户权益的保护置于重要位置。建立一道坚实的“技术护栏”,短期内或许会增加些许运营成本,但长期看,赢得的是用户的信任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让教育的缺失,完全由法律的滞后和商业的失范来放大其恶果。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数字环境,需要家庭的努力,更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围墙”。这堵墙,保护的不仅是一个个无助的家庭,更是我们社会的公平底线和未来希望。别再让那些为生活已然拼尽全力的家庭,在数字世界的洪流中,独自承受这“一夜之间”的倾覆之痛。
来源:游戏小元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