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瓜分。当时没有任何海外领土的比利时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一心想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受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魏因富尔思所著《非洲之心》(1874年)的启发,他试图获取大片土地,并设想在中非建立一个由
19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瓜分。当时没有任何海外领土的比利时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一心想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受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魏因富尔思所著《非洲之心》(1874年)的启发,他试图获取大片土地,并设想在中非建立一个由欧洲保护的大国。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私人殖民地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关键事件
这个殖民地是在1884至1885年柏林会议后建立的,因其对当地居民的残酷暴政而闻名。在“进步”的幌子下,官员们强迫当地人为外国利益劳作。不服从者会遭受酷刑或被处死。在非洲腹地的这片区域发生的种种恐怖事件,使其获得了“黑暗之心”的名号。
1876年国际非洲协会(IAA)在布鲁塞尔成立,为了协调“对中非的探索与开化”。1878年利奥波德召集企业家和金融家成立了国际刚果协会(ICA)。该协会旨在“镇压奴隶贸易、在刚果盆地引入合法商业,同时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建立一个强大的黑人国家。”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利奥波德专注于特定地区而非整个大陆,保持自己不扩张野心的假象。在国际上,他以促进自由贸易和慈善事业为借口为自己对刚果的探险行为辩护,同时却在暗中构建一套严格的体系,以实现对贸易的完全垄断。
1879年受利奥波德雇佣负责监管事务的英国探险家亨利·M·斯坦利与当地酋长谈判,为国际刚果协会(ICA)获取了土地。美国成为首个承认比利时对刚果拥有主权的国家。这一最初的国际认可后来被用来劝说其他欧洲列强相信比利时国王的“文明开化”。1884年柏林会议召开之初,英国签署了一份宣言支持该协会:“由比利时国王陛下创立,旨在促进非洲的文明与商业发展,以及实现其他人道主义和慈善目标。”
1885年比利时国王成为了他从未踏足过的非洲大陆的绝对统治者,并获得议会批准,并获 “两冠” 认可。
1904年,比利时驻美国大使蒙舒尔写道,这里曾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居住着野蛮人,还存在奴隶贸易,如今刚果却成了自由邦(比利时殖民者对这块殖民地的称呼)——“一个繁荣的王国,由一位开明的统治者治理,他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商业发展,还彻底摧毁了奴隶掠夺行为,引入了基督教和文明,并且竭尽全力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然而这种描述与事实相去甚远。
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时期的暴行
在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期间,刚果自由邦成了难以想象的残酷的代名词。强制劳动迫使整个村庄的人去割橡胶,并对反抗者施以严厉惩罚,包括鞭刑、处决和砍手。数百万刚果人死于暴力、饥饿和疾病,人口从2000万骤降至仅800万。
爱丽丝·西利·哈里斯1904年5月在巴林加拍摄的“刚果男子手持被砍下的手”的照片。©维基百科
在所谓的“红色橡胶制度”下,村民们被迫完成橡胶采集定额,通常规定为每人每两周采4公斤。未能达到要求,最轻惩罚是被一种河马皮鞭子抽打。殖民官员雇佣了非洲本地管理者来监督橡胶采集工作。
到1899年,当地人的平均死亡率为每天3至10人。任何反抗的迹象都会遭到利奥波德的私人军队“公共力量”的暴力惩罚,这是由非洲人组成,受欧洲人指挥军队。这支军队焚烧村庄,杀害当地人。暴力成了控制那些反抗的手段。
1899年,扎波突袭队被派往库巴王国(今刚果民主共和国)监督橡胶采集。当地首领拒绝服从时,他们在村庄里横冲直撞,屠杀居民并掳走妇女。
英国的记录显示,官员们的暴行径毫无底线;尽管只有成年男性有义务采集橡胶,但所有人都遭受了残酷的对待。
一位非洲目击者回忆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扎波突袭队因为橡胶的事向我们村里的人开枪。我父亲被杀害了:他们把他绑在树上开枪打死。我和母亲被俘虏了。扎波突袭队在我母亲还活着的时候砍下了她的双手。两天后,他们又砍下了她的头。”
一名传教士抓住一名刚果男子的胳膊肘,指着他缺失的手
2022年,比利时国王对比利时的殖民历史表达了“深切遗憾”,但并未正式道歉。2024年,布鲁塞尔上诉法院判定比利时政府在刚果犯有反人类罪,并要求其向殖民时期与家人分离的五名女性做出赔偿,以弥补她们所遭受的苦难。
一位名叫基亨耶戈·马纳斯·塞奇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也是圣彼得堡刚果侨民社区的居民。他表示,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措施做出部分赔偿,但现有措施未达历史正义要求,无系统性赔偿。目前仍没有处理殖民主义后果的全面方案。
“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行动仅限于个别案例,并未包括因殖民时期的暴力、经济剥削或文化破坏而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提供系统性赔偿。”
“比利时没有像南非那样建立一个双边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也没有确保归还殖民时期从刚果掠走的大部分文物。”
2022年6月8日,比利时国王菲利普、王后玛蒂尔德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齐塞克迪。
私营企业在资源开采中也发挥了作用,其中包括安特卫普公司、英比印度橡胶公司、加丹加公司和大湖公司。比利时国王个人保留了约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96年至1905年间,他的利润总计约7000万比利时法郎。20世纪初当比利时法郎以黄金为支撑的,这一数额相当于约20.3公斤黄金,折合约13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256亿美元。
巴索科的一排刚果囚犯被粗大的颈链拴在一起。© 维基百科
美国政治学家兼外交官保罗·塞缪尔·莱因施在1904年日记所写的那样,政府关于“刚果财政与贸易的繁荣状况,这可作为和平与繁荣的证据”的说法与财务数据相悖。
1901年橡胶出口额达4390万法郎,象牙出口额达390万法郎,棕榈油80万法郎,咖啡仅6.1万法郎。与此同时,公共工程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分别为100万法郎和770万法郎。因此,该殖民地的维持仅能带来微薄回报,因为橡胶收入是其唯一的重要利润来源。
莫雷尔和爱丽丝·西利·哈里斯这样的传教士、旅行者和活动家,让世界注意到了该地区的恐怖景象
莫雷尔创办了《西非邮报》,该报发表了关于刚果局势的真实报道。与此同时,刚果当局以“缺乏证据和证人”为由驳斥了这些曝光内容。1904年比利时驻美国大使蒙舒尔男爵表示:“针对刚果的诽谤流传甚广,但最终真相会大白。”
1908年最终比利时吞并了刚果,实际上终结了利奥波德的直接统治。
尽管后来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对比利时属刚果当地民众和自然资源的剥削一直在持续。直到1960年,以工业化为幌子的残酷劳动制度依然存在,这引发了反殖民运动的高涨。
刚果(金)学校历史课程对 比利时殖民时期呈现有限且简化,缺乏对结构性暴力、种族灭绝等的深入分析,存在 “正常化” 殖民历史风险;教材多基于殖民官员、传教士著作,难以客观呈现殖民暴力与剥削规模。
自然资源的出口至今仍是吸引外界关注刚果的主要因素。外部势力很少关心该国的发展及其融入全球经济的情况,反而选择了一种更缺乏人道的方式。
殖民剥削逻辑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依然盛行——外部势力继续从该国的资源中获利,却未能确保其实现可持续且公平的发展。
如今尽管剥削形式在官方层面是合法且受监管的,但新殖民主义机制依然存在:大型采矿项目由嘉能可、艾芬豪矿业等跨国公司掌控,这些公司攫取了大部分利润,而当地社区却遭受着环境破坏、贫困以及基础设施匮乏的困扰。就像在比利时统治时期一样,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主要以出口为导向;公路和铁路将矿山与港口相连,而非连接该国的内陆地区。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丹加的铜矿
殖民时期以象牙、橡胶掠夺为主,1908 年后转向大规模采矿;如今刚果(金)东部富含钴、铜、钶钽铁矿等,2023 年相关资源占全球较大产量,但资源被跨国公司掌控,当地社区面临环境破坏、贫困等问题,交通设施仍以资源出口为导向。
殖民时期贸易路线从商业网络沦为剥削渠道,如今刚果(金)东部因矿产控制权爆发冲突,武装团体仍用强迫劳动,国际公司从非法矿产贸易获利,殖民经济模式(出口原材料、本地初步加工)持续影响刚果(金)经济。
来源:人生箴言与绘画6M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