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前瞻: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获化学类引文桂冠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1:20 1

摘要:9月25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因其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 2025年度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内地科学家。

速 览

学界头条

1.诺奖前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获化学类引文桂冠奖

中科院院士张涛,成为首个获得引文桂冠奖的中国内地学者

图源:科睿唯安官网

9月25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因其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 2025年度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内地科学家。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基于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包括科研成果的被引表现、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核心贡献者识别、同行认可度等综合评定,涵盖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本年度的 22 名获奖学者来自中国、法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德国、荷兰等 8 个国家的研究机构。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有83位“引文桂冠奖”得主最终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包括12名华人科学家。

张涛院士研究团队

2011年,张涛等人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将多相催化研究推进到原子精准尺度,为实现多相催化过程的精准调控奠定了科学基础,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不仅推动了催化科学本身的发展,还广泛影响了能源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交叉学科。单原子催化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还指导和推动了实际工业应用,目前已有万吨级规模的新过程实现工业化应用,为绿色化工和“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张涛表示,该奖项的获得是对“单原子催化”概念原创性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肯定,“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推动催化科学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

2.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

9月22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103号》,公布了通过初评的成果名单。

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通过初评的6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3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service.most.gov.cn/jl)公示。通过初评的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3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提名单位及项目完成单位等进行内部公示。

自通过初评项目公示之日起15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科学技术奖异议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以书面方式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个人提出的,须写明姓名、联系电话等,并亲笔签名;单位名义提出的,须写明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由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我办按有关规定对异议提出者相关信息予以保护。

参考来源:

前沿研究

3.歌星霉霉的口音随着时间发生不小的改变

图源:Gareth Cattermole/TAS24/

GettyImages for TAS Rights Management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捕捉一个人的口音在一生中的演变非常困难,因为普通人的声音不会被随时随地的记录,而歌坛天后 Taylor Swift 就成了一个难得的研究样本,她少年成名后,公开演出和接受媒体采访就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同时她的主要活动地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的样本数据和公开活动记录让她非常适合成为上述研究的对象。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Taylor Swift 从2008年至2019年数十次采访中的1400多个元音发音。他们使用专业软件测量声带共振,追踪斯威夫特在关键元音发音上的变化,证明了她的元音发音随职业道路与居住地转变而渐变,从南方口音逐步过渡到更中性、都市化的发音方式——在纳什维尔活动期间,她的发音带有典型南方口音特征——“i”发音更短、“two” 听起来更像“tee-you”;2012年返回费城并于2014年移居纽约市后,她的元音频率拉长,字母间区别更明显,例如“cot”和“caught”之间更清晰的区分,趋向北美都市口音特质。

研究结论认为人的口音虽然主要有童年时期的环境决定,但是成年后完全可以学习新的方言特征来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

参考来源:

4.月球土壤正在被地球风给吹“锈”

图源:Tetra Images/Alamy

月球观测证实,月球极地附近的月壤样本中有氧化铁矿物存在,而月球环境本身极度缺氧、不适合氧化反应,这种氧化物的存在就成了一个谜。

澳门科技大学行星科学家 Ziliang Jin 等人通过实验验证,在地球与月球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看不见的“风”——这股“地球风”正悄悄给月球表面带去氧气离子,触发月壤内部矿物氧化,形成一层薄薄“锈迹”。实验中,模拟“地球风”——即氧、氢、氮等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球大气吹出、逸散到太空,在地球挡住太阳风时(每月约 5 天),这些离子就可能打到月球表层。随后,研究者将高能氧离子等离子束轰击含铁矿物(模拟月壤中的铁元素矿床),结果显示确实会在矿物表层生成赤铁矿结构。这项实验支持“地球-月球化学耦合”的可能性。研究者认为这种氧化机制可能解释长期以来月球表面“红锈斑块”现象。

参考来源:

5.固态锂电池界面调控新方案

一体化聚合物电极-电解质材料的设计

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储能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传统固态电池中,离子传导与离子储存功能分别由电解质和电极材料承担,导致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为解决上述界面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聚合物体系中,实现了具有分子尺度界面的一体化电极-电解质材料。为提升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提供了新方案。

在前期对富硫聚合物电极材料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基础上,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的设计灵活性和界面适应性,在主链上共价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氧化还原活性的短硫链,制备出兼具高离子传输能力(离子电导率达1.0 × 10-4 S cm-1,50 °C)与高离子储存功能(放电比容量达491.7 mAh g-1)的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聚合物材料P(EO2-S3)。实验与理论计算显示,P(EO2-S3)的电子结构可随电位发生可逆转变,实现在不同电位区间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的可控切换,拓展了其在固态电池中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基于P(EO2-S3)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具有高达20,000次的抗弯折性能和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将P(EO2-S3)作为常规正极聚合物电解质时,其氧化还原活性可在特定电位下被激活,从而将正极的能量密度提升86%。

来源:知社学术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