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城市的夜,有时候比白天更会说话。你会在傍晚走进热闹的夜市、被灯光秀吸引到河畔,也会看到咖啡馆开到深夜,连平日里不太出门的市民,都被“夜色中的东西”吸引出来消费。几年前,夜经济还是一个政策口号;到了2024–2025 年,它已经变成了真金白银在城市里流动的现
01 从暮色里出来的城市气息
一个城市的夜,有时候比白天更会说话。你会在傍晚走进热闹的夜市、被灯光秀吸引到河畔,也会看到咖啡馆开到深夜,连平日里不太出门的市民,都被“夜色中的东西”吸引出来消费。几年前,夜经济还是一个政策口号;到了2024–2025 年,它已经变成了真金白银在城市里流动的现实。城市的夜晚,正在被重新“商业化”——而这背后,既有行政层面的引导,也有市场自发的玩法创新。
02 规模:夜经济不再是小数目
要理解“谁在点亮游客的钱包?”,先看规模。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其夜间经济发展报告中测算,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消费规模接近1.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显著,显示夜间旅游已成为文旅消费的大头之一。这个数字并非孤立现象:多家媒体与研究机构在2025年持续报道,证实夜游、夜市、夜演等成为城市消费回暖的重要推动力。
这意味着,夜间不仅仅是“白天消费的延伸”,它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从夜间演出、光影秀,到博物馆夜场、主题市集,再到夜宵与深夜经济服务,所有这些合起来的体量,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营收曲线。
03 谁先受益?场景化的“赢利方程”
夜间文旅的收益并不是均匀分配的。在我观察到的多个城市案例里,首先受益的是那些能够把“场景感”做足的业态:特色餐饮、文创商店、夜市摊位、临时演出与灯光秀承办方、以及能延长营业时间的博物馆与主题乐园。
以博物馆为例,越来越多的馆方选择在暑期或特定周末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博物馆之夜”“主题夜场”“沉浸式夜游”。上海在夏季就曾组织“Museum Night”活动,数家文化场馆延长开放并举办夜间活动,既拉高了夜间人流,也让周边餐饮、交通、民宿搭上了“夜游”顺风车。类似的做法在北京、上海、广深等地被复制与扩散。
把博物馆搬到晚上,并不是简单延长时间那么容易。夜场讲求氛围感,它要求灯光设计、主题活动、现场服务乃至餐饮配套都要跟得上。因此,能做好夜场运营的机构往往能在文创与餐饮上实现明显增收。研究和媒体报道也显示,延长开放的博物馆往往吸引了更多 18–30 岁的年轻人,这对文创商品、付费活动与会员制服务都是利好。
有意思的尝试还包括把“宠物夜游”“沉浸式讲座”“夜间观影”“主题市集”嵌入博物馆夜场,形成差异化产品。之前有博物馆试点的“Meow Night”(允许少量参观者携猫入场的主题夜)甚至在开票几小时内售罄,这类活动显示出“文化+娱乐+社交”的组合拳,能把年轻人的社交欲转化为即时消费。
04 夜市、夜演与数字化:低门槛高频次的消费放大器
夜市与临时演出是夜间文旅最直观的“拉钱”方式。夜市门槛低、周转快、覆盖面广,能把短时间内的游客流量转换为餐饮与零售收入。与此相配合的,是城市的大型灯光秀、沉浸式展演和主题节庆——这些活动不仅卖票,还衍生出周边的餐饮、周边商品与住宿需求。
以长沙为例,夜市场景与沉浸式演出被反复提及为拉动本地夜消费的重要原因;类似的城市还有成都、西安等,以“吃+玩+看”的组合吸引周边及外地游客夜间到访,从而延长消费时间窗口并提高客单价。
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平台与数字化的作用。平台生态也是夜间生意的重要推动者。到店评价、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把“某个夜市摊”“某家深夜咖啡”瞬间放大到全国观众面前;同时,配送与即刻服务(夜间外卖、夜间打车)降低了消费门槛,让“夜里就想吃点好东西”的冲动更容易被兑现。大平台发布的暑期消费洞察也显示,夜间相关关键词与搜索量在2024–2025年持续走高,为夜间消费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流量入口。
此外,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夜间消费券、夜游专线、夜间公共交通延时等政策,配合市场活动,将分散的夜间需求变为可组织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政企合力”让夜间消费更可持续。
05 谁赔钱?夜间生意的隐性成本与风险
夜经济好看却并非没有成本。夜场运行涉及更高的人力成本(夜班工资)、安全投入(治安、应急医疗)、后勤成本(灯光、场地、清洁)和监管成本(食品安全、噪音管理)。若只是单次活动爆款而无长期运营规划,商家很容易在短期投入后遇到回报周期长、运营复杂的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问题。夜游若引发游客过度集中,会造成环境与居民生活的冲突;若活动同质化严重,热度退去后便难以为继。城市需要在“激活夜间消费”与“维护城市秩序、居民生活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06 如何把夜游做成长期生意
1.产品化与分层定价:把夜间活动产品化(基础场次 + 付费体验 + VIP 夜游套餐),形成稳定收入来源;同时设置不同价格层次以覆盖更多客群。
2.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食品安全、噪音控制、夜间服务规范,降低运营风险,提升游客信任。
3.联动周边业态:夜间活动要与餐饮、民宿、交通打通,形成闭环消费,避免单点爆款难以持续。
4.数字化运营:运用短视频、直播、预约与分时票务,平衡现场人流并放大营销效果。
5.社区参与与可持续策略:与居民协商、设置居民友好时段、限制噪音等,避免“夜经济”成为扰民源头。
夜经济不是魔术,而是把人的时间窗口延长并把不同场景串联起来的商业实践。从博物馆的“夜场”、到灯光秀、到深夜餐饮与夜市,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用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点亮”游客的钱包。谁能把“夜”做成体系,谁就能把短暂热情转成长期收益;谁只靠一次活动蹭热度,谁就可能在热度过去后回到原点。
你怎么看? 如果你是城市管理者,会更愿意支持哪些夜间文旅项目?如果你是游客,夜间那个“必须打卡”的场景是什么——夜市?灯光秀?还是博物馆夜场?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最想为之掏钱的夜间体验。
来源:旅游地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