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看奢侈品总是人们的“梦中情物”,如今它们也开始变得有点接地气,甚至像去大卖场挑选日用品似的方便!北京最近可热闹了,新开了一家“超级转转”二奢工厂店,号称奢侈品界的沃尔玛。一顿操作猛如虎,3000平米的店铺里,全是名牌包包,随你背随你挑,轻松自助,完全不需要导
别看奢侈品总是人们的“梦中情物”,如今它们也开始变得有点接地气,甚至像去大卖场挑选日用品似的方便!北京最近可热闹了,新开了一家“超级转转”二奢工厂店,号称奢侈品界的沃尔玛。一顿操作猛如虎,3000平米的店铺里,全是名牌包包,随你背随你挑,轻松自助,完全不需要导购上前打扰。但你要问,这场二手奢侈品的狂欢是不是真香?这事儿怕是需要好好盘算一番。到底是捡漏到赚翻了,还是不知不觉进了消费的迷魂阵?咱今天就摆摆事实聊聊。
话说,这“超级转转”店确实是气派得让人一进门“眼冒豪光”。平时让人偷瞄几眼都得装作不屑一顾的大牌包,像爱马仕皮皮虾和香奈儿小香风,现在全程无压力随便玩,简直就像小时候去大超市逛玩具区——随手拿,随手试!这里的包不仅价格更友好,方式也调整得让任何社恐患者都能舒舒服服地多试几款再决定。曾经遥不可及的名牌包,现在只需戴上白手套,啥也不用多想,就能背上镜拍照,感受一把“主人翁权利”。
可别以为所有人都能被这场“梦中情包自由试背”的操作轻易撩动。有些顾客一头扎进包山之后反倒开始冷静起来:一会儿试红的,一会儿背绿的,最后觉得看来看去,这些包也不过是个能装东西的提包罢了。你说,它们还是我们曾经心心念念的那份身份符号吗?看着更像是超市货架上的普通商品了!说实话,奢侈品光环可能就被这种集体货架模式“一键打散”,成了随性消费品。
不过故事还没讲完。虽然价格虽说低了一些,但背后的门道可一点不简单。比如某些曾经历时光雕琢的包,经过边油修补或补色处理一下又重出江湖。乍一看宛如新包,却其实也因为“修修补补”失去了些昔日的光彩。像打折标签一样吸引眼球的大牌包,有些看着便宜,但实际上还成了个不能转手的“死胡同”,保值能力直接跌一大截。而这其中不少还属于“过气流行款”,例如GUCCI的流浪包,放在这几年简直让人有种“时代眼泪”的遗憾。这些都成了穿越时间的商品,但到底是“买到赚到”还是“鸡肋玩意”,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买奢侈品最讲心理满足,而这种模式,倒似乎更是奢侈品情怀的“冷却剂”。你再瞅瞅货架上那些被打着中古标的包款,比如一只历经几十载风霜的1986年香奈儿圆胖包,可能在你面前保养得精致非凡,但价格却高到让人摸不着头脑:买它究竟是出于情怀呢,还是仅仅为了标榜自己也拥有过奢侈品的“风霜故事”?也许,我们正被包装得更高级的消费套路温柔地带得偏离了轨道。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想起二手奢侈品的回收价格规则,这就又是一片“雾里看花”。二奢市场可不像想象中那么透明,品牌的名气、年份、设计款式这些,让价格说法变得像拼图一样复杂。一点点操作、一点点规则,每一个小细节都让人分不清一款包的真实价值。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捡漏买了一款包,实际可能却是被炒高价的套路掐了一下腰呢?
至于奢侈品这个市场,它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大牌营销讲究稀缺、精致、高不可攀,恨不得让人觉得“与君接触,实属荣耀”。可如今这货架式摆放,倒像是告诉你:这本该高嘱位的商品,其实也不过是一堆精美包装的普通货。你不再梦寐以求,而直到你试上两次破防了,心底可能就会有一种声音冒出来:“不过如此嘛。”
这“超级转转”的火爆,显然也不全是坏事。它起码证明了一点:有人敢开这样的大场子,说明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热情依旧不减。不论是光环褪去还是市场创新,消费者心里总还藏着一个关于奢侈品的梦:花不起正价,那就研究研究这个性价比是不是有点说头。只是市场越大,选择越多,隐形的矛盾和潜在问题也逐渐清晰。那些轻奢品疯狂降价,那些中古款标榜经典,这些行为其实都在试探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
奢侈品!曾经人们为它感动得不行;如今,它却成为消费心理学的大型研究现场。花了几千块甚至几万块,可你摸着钱包问自己,这事儿真的值吗?是满足了虚荣,还是打开了另一扇“奢侈门”?这种从旁观到深度参与的亲密关系,还真是让消费者进入了一个奢侈文化的思考轮回。
话奢侈品的“价之本心”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装点门面的优越感,还是一种心态上更舒坦的心理补偿?面对这些货架上低价但充满故事的包,你觉得它们是物超所值的好物,还是一种被包装精美的消费陷阱?有时候我们买的可能不是包,而是心底的某些声音:奢侈品,是不是也在默默打折自己的青春?
来源:晓萌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