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面积2.964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拉萨市户籍人口58.12万人。
拉萨市(ལྷ་ས་、Lhasa),别称逻些、日光城,是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
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面积2.964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拉萨市户籍人口58.12万人。
拉萨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西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海拔3650米。
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
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拉萨。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成为自治区首府。
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
西汉元始元年前后(一世纪),中国青藏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
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崛起于山南—带的雅隆部落势力扩张到拉萨北部。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伦赞统治时,在娘、韦、嫩等家族的配合下,攻入赤邦松的堡寨,占领了拉萨地区。
此后不久,松赞干布继位,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建立起来的政权,避开以前地方上的各种的贵族豪酋势力的干扰,他决定将根据地从山南移到拉萨,唐朝称其为“逻些”。
唐贞观七年(633年)前后,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吐蕃王朝。
将政治中心迁至拉萨前,这里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至拉萨以后,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雏形。
大昭寺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据传说建寺期间有山羊负土填湖。
藏语中羊叫“惹”,土为“萨”,大昭寺建成后就叫做“惹萨”。
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市名。
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作圣地、“拉萨”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并沿用至今。
松赞干布遣使送厚礼、称臣于唐朝,松赞干布派遣其宰相禄东赞致礼,进献黄金五千两、以及其他珍宝数百,请求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
唐长庆二年(822年),唐朝使臣入藏,与吐蕃僧相钵阐布、相尚会盟于拉萨东郊,还在大昭寺刻了石碑。
松赞干布之后的历代赞普扩建拉萨,使之日趋完善。
武周久视年间(八世纪)赤德祖赞弘扬佛法,在拉萨等地修建了许多寺院。
赤松德赞继位后,进一步禁苯兴佛,巩固佛教的地位,维修和扩建拉萨大昭寺。同时在帕邦卡和扎叶巴等地建造不少修道处,并给寺院分配子户。
随着吐善领土的扩张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商业活动渐渐频繁,形成了某些重要的商业聚集点,拉萨作为都城所在地,自然也就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在整个吐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赤松德赞时还在拉萨南郊的热马岗修筑了杰德噶琼寺,在拉萨西南吉曲河东岸修建了温江岛宫。
赤松德赞逝世后,热巴巾赞普继续把拉萨视作弘扬佛法的中心。
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大昭寺四周佛殿的扩建,即东西两处的噶鹿和木鹿佛殿;南部兴建了噶瓦和噶巴沃两个佛殿;西部建了止康和正康塔马二殿。
在拉萨西南桑浦河谷外,吉曲河东岸的俄样多之地新建了一座名叫柏麦扎西格培的大寺院。
唐贞元年间(八世纪末叶),吐蕃社会持续动荡,在拉萨及周边地区先后发生了朗达玛灭佛和奴隶平民起义的重大事件。
唐开成三年(838年),赞普朗达玛继位后,采取和他的前任赞普全然不同的政策,下令封闭吐蕃境内全部佛寺,强迫所有僧侣还俗,焚毁一切佛教经典。
这些措施激起了在吐蕃社会势力庞大的佛教组织的强烈反对。
唐会昌二年(842年),朗达玛在大昭寺被僧人贝吉多吉刺杀,从此,强大一时的吐蕃帝国濒临崩溃。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邦金洛平民发动起义,同时以拉萨为中心的卫如地区两大奴隶主家族卢氏和巴氏因为利益关系发生严重冲突,发生了长期的战争。
起义军利用他们火拼的时机,侵入吐蕃王朝帝国的中心地带。
平民起义持续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吐蕃社会终于在起义风暴中彻底瓦解。
此后数百年,吐蕃分裂为许多部,拉萨的地位急剧下降,许多历史建筑毁于战乱。
分裂割据的后期,拉萨地区多次发生鲁悔、巴、惹、征四集团间的战争。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在拉萨、雅隆澎波一带,四集团互相攻杀。
连续不断的战争,不但给拉萨地区藏民的生命财产和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还烧毁了大昭寺、小昭寺的一部分,损失严重。
此后不久蔡巴噶举于拉萨一带崛起,逐步取代了其它地方势力在拉萨的地位。
南宋嘉熙三年、元太宗十年(1239年),蔡巴噶举派派使臣到蒙古地区展开外交,中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赐蔡巴庄园属民3700户。
元朝初年(13世纪中叶),划分卫藏十干万户,蔡巴被归为3个万户之一。
蔡巴万户作为拉萨一带的重要势力,在拉萨发展的历史中起过重大作用,也有过不少建树。
它不但建有蔡巴寺、贡唐寺,而且蔡巴噶举的创始人向·尊珠扎巴、他的门徒和历代蔡巴万户长还长期悉心管理着大昭寺,并多次对大昭寺进行整修。
明永乐七年(1409年),著名的黄教始祖宗喀巴在拉萨创立了第一次祈愿大法会,同年他在拉萨以东的旺古山上兴建了格鲁派的第一座大寺院——甘丹寺,黄教寺院得到发展。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贝丹在大贵族柳梧·南喀桑布的资助下,在拉萨西郊约10千米外的地方修建了哲蚌寺。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宗喀巴的另一个弟子降青曲吉在拉萨北郊修建了色拉寺。格鲁派以这三座大寺为基地,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明弘治年间(约十六世纪初),宗喀巴大弟子吉尊·喜绕憎格专门研习密宗,在拉萨建立了密宗学院即下密院。
后来贡嘎顿珠又在密宗学院的上部另建了上密院,形成著名的上、下密院。
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喜绕僧格还先后在色拉寺山上的色拉群丹处、蔡公堂,达孜县的德钦桑昂卡尔,墨竹工卡县的吉米次和彭波竹结等拉萨郊区继续修建了一些类似的寺院。
从此,拉萨佛教兴盛不已。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并逐步建立起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统治。
从17世纪到18世纪,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及其以后,西藏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宁,拉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在此期间拉萨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动乱,一次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准噶尔汗国入侵,一次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前后藏发生战争,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
特别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之间,除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被诛引起短暂的骚乱外,拉萨人过了整整50年没有社会动荡和战争硝烟的和平日子。
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
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辐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旧城区的格局。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18世纪末在鲁布柳林西侧新建驻藏大臣衙门,拉萨市民称“朵森格”(石狮子)。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皇帝在西藏实施摄政制度,即在前一辈达赖喇嘛圆寂至后一辈达赖喇嘛亲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俗称摄政王。
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过摄政王。
他们先后在拉萨修建了高大雄伟、华美壮观的家庙。
与此同时,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
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千米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
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千米的拉萨古城。
当时西藏商人、内地商人、不丹、尼泊尔、印度诸国商人,纷纷云集拉萨经商,冲赛康、铁奔康、坚布康、旺堆辛嘎、八廓街成为拉萨五大市场。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1960年1月,正式设立拉萨市。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市成为自治区首府 。
来源:史海泛舟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