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最近放了个话,时机和场合都挺有意思的。他在联合国大会的喧嚣间隙,把沙特、阿联酋、埃及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头头们请进一间屋子,开了个闭门会。会上,他拍着胸脯保证:“我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这事儿没得商量。”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像是给即将到访白宫的内塔尼亚
特朗普居然对以色列说不啦?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奇怪的新闻!
特朗普最近放了个话,时机和场合都挺有意思的。他在联合国大会的喧嚣间隙,把沙特、阿联酋、埃及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头头们请进一间屋子,开了个闭门会。会上,他拍着胸脯保证:“我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这事儿没得商量。”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像是给即将到访白宫的内塔尼亚胡提前划下了一道死命令。
表面上看,这当然是美国总统在给中东的“铁哥们”立规矩。毕竟,《亚伯拉罕协议》那几个签字国,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撂下狠话:吞并西岸是绝对的“红线”,你要是敢碰,我们刚建交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特朗普作为这协议的“总设计师”,眼看自己的核心外交遗产面临风险,自然要站出来敲打一下不安分的内塔尼亚胡,给阿拉伯盟友们一个定心丸。
但这事儿,你要是只看到这一层,那就太小看这帮在政治棋盘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手了。中东政治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它更像是一场精彩的皮影戏,你得看懂幕后提线人的手势,才能明白台上的打打杀杀究竟是怎么回事。
特朗普画的这道“红线”,与其说是禁令,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算计的“交易”的开场白。他用最严厉的措辞禁止了“吞并西岸”,但在另一个关键问题——加沙的未来上,态度可就暧昧得多了。他的团队到处兜售那个所谓的“21点和平计划”,核心内容是什么?停火、释放人质,然后把被打成一片废墟的加沙,改造成一个金光闪闪的“中东里维埃拉”,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提到了让巴勒斯坦人“自愿”迁移到第三国。
这几条连起来翻译一下,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西岸这块烫手山芋,现在国际社会盯得紧,你先别碰,帮我稳住那帮阿拉伯土豪;至于加沙,你只管放手去打,打烂了我来负责重建,人怎么安置咱们可以“商量”。这实际上是为以色列在加沙的长期军事存在开了绿灯,甚至是默许了用经济手段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占领和人口置换。
这笔账,内塔怎么可能不会算。用一个暂时不能吞的西岸,换来一个可以放手“清理”的加沙,外加战后有美国这个全球大老板帮忙收拾烂摊子、画重建大饼,这买卖简直不要太划算。所以,你看到内塔尼亚胡在国内被抗议者堵在机场骂“战争罪犯”、被指责对人质见死不救的情况下,还是得硬着头皮飞去美国。因为他知道,这场白宫会面不是去挨训的,而是去跟“老板”对账本、分果果的。
当然,这场戏里还有另一拨不可或缺的演员,那就是以色列那帮极右翼的政客,比如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和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这帮人可是原教旨主义的“吞并派”,满脑子都是《圣经》里的“大以色列”版图。西岸在他们嘴里从来不叫“West Bank”,而叫“犹地亚和撒马利亚”,那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特朗普的警告?在他们听来,可能就跟耳旁风差不多。他们才是内塔尼亚胡联合政府的“压舱石”,要是把他们惹毛了甩手不干,内塔尼亚胡的位子第二天就得垮台。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内塔尼亚胡打心底里需要特朗普的这道“红线”。他可以摊开手,对国内的强硬派说:“兄弟们,不是我不想吞,实在是美国大哥把刀架在脖子上了,咱们得从长计议啊!” 这样既能安抚阿拉伯世界,避免外交上满盘皆输,又能稳住自己的执政联盟。而那帮极右翼呢,他们也乐得配合表演,一边大骂美国“背信弃义”,一边继续在西岸搞小动作,批准新的定居点,修更多的路,不断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制造“既成事实”。反正他们也料定了,就算把天捅个窟窿,美国最后还是得出来“护犊子”。
毕竟,美国的亲以色列政策是写在国家战略的基因里的,不管谁上台,每年几十亿的军事援助、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一样都不会少。特朗普或许能一时按住以色列正式吞并的冲动,但他不可能、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以之间的特殊关系。这就给了以色列极右翼势力足够的底气和空间去玩“切香肠”战术,一点点地、不可逆转地把西岸变成以色列的囊中之物。
到那时候,特朗普的这番表态,恐怕就成了一张废纸。但即使如此,美国还是会站在以色列一边,因为这就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本质:可以批评,但绝不抛弃。
来源:Soda看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