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竹林到世界屏幕:金熊猫奖如何让“我们的panda”走向全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1:59 1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如何创新讲述中国故事、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体系,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课题。大熊猫,这一中国的旗舰物种,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更是一张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世界通行证”——它以可爱的形象成为全球共识的文

文|董关鹏(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是从“讲述中国”到“世界共创”。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如何创新讲述中国故事、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体系,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课题。大熊猫,这一中国的旗舰物种,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更是一张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世界通行证”——它以可爱的形象成为全球共识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连接中外情感的独特纽带。

在此背景下,第二届金熊猫奖“我们的panda”短视频图文全球征集展播活动应运而生。作为金熊猫奖“3+3+1”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以“中国的大熊猫,世界的金熊猫”为主题,于2025年5月24日启动,至9月13日圆满收官。

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创从四川出发、走向世界,汇聚全球正能量,为金熊猫奖注入全新活力,也成为中国文化破圈出海的一次生动实践。

为激发更多元的创意,活动面向海外达人、AIGC艺术家、高校师生等群体开放征集,从科技、人文、生态等多维度挖掘大熊猫的文化价值。最终,共征集作品超7万部,其中海外作品超过1万部,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总传播量突破6.3亿次。

在9月13日的盛典之夜,李子柒与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纪录片单元评委奥利弗・格兰让一同揭晓了部分优秀海内外作品。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创作,不仅展现了对熊猫的共同热爱,更让世界看到文化共创所带来的传播力量。

那么,“我们的panda”究竟做对了什么?

超级IP:用熊猫打通全球情感共鸣

大熊猫作为一个天然的“超级文化IP”,以其跨文化的亲和力成为全球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本次活动没有停留在官方叙事层面,而是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鼓励大众参与创作,让熊猫从“被观看的符号”转变为“可体验、可分享、可共创”的情感载体。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态,本质是让熊猫成为中国故事的“情感接口”——既保留文化根脉,又融入本地语境,有效地缓解了文化出海中的“水土不服”,真正实现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传播效果。

技术赋能:AIGC激活文化表达新形态

在数字时代,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引擎。本次活动将AIGC技术深度融入创作与传播全流程:不仅定向征集AI生成作品,还推出“虚拟+现实”创意视频,打破传统视听边界。

例如,开幕短片邀请网红“谭爷爷”,通过AIGC技术向全球发出邀请,最终实现全网话题量超5000万。

技术不仅提供了新形式,更重构了传播逻辑: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参与和创造。这种“双向互动”极大丰富了文化的表达维度,也在技术赋能中重建了文化认同。

共同体的力量:多元主体共创传播合力

国际传播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本次活动通过开放征集和精准联动,构建起一个多元协同的“传播共同体”:海外达人擅长本土化叙事,AIGC艺术家贡献技术创意,高校学生注入青春活力……不同视角相互补充,让熊猫故事变得丰富立体。

“金熊猫舞”全球接力就是一次成功尝试。“四川观察”发布中英双语舞曲《Panda Flow》,吸引多国舞者加入挑战,相关话题超8000万个。通过舞蹈这一无国界的语言,活动实现了跨文化互动与在地传播,让“熊猫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轻参与、强共鸣:全球化传播的策略创新

本次活动以“低门槛、强互动、高共鸣”为策略,推动全球范围的参与的全面提升。

降低创作门槛:采用短视频、图文等轻量化形式,减少专业技能要求。

打通线上线下:在成都、法国等地开展“金熊猫骑行”,结合线上话题互动,打破地域限制。

紧扣全球议题:围绕生态保护、青春创意等共识性主题,唤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我们的panda”不仅为金熊猫奖注入大众活力,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善用超级IP、拥抱技术、构建传播共同体、推动轻量化参与——这些都是可复制的国际传播经验。

以熊猫为媒,不仅传播文化,更构建共识,而共识又是文明互鉴可持续最坚实的基础。正如活动的启示: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是从“讲述中国”到“世界共创”。

来源:广电独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