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老人种植牙手术成功,9小时后死亡,医生:犯了低级错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9:03 1

摘要:手术顺利,病人却没能活到第二天。这不是医疗事故,但它比事故更令人痛惜。67岁的王大爷,糖尿病十几年,血压也不太稳定。种植牙手术当天一切看似平稳,术后9小时突然胸口剧痛、大汗淋漓,送医抢救无效。

手术顺利,病人却没能活到第二天。这不是医疗事故,但它比事故更令人痛惜。67岁的王大爷,糖尿病十几年,血压也不太稳定。种植牙手术当天一切看似平稳,术后9小时突然胸口剧痛、大汗淋漓,送医抢救无效。

死亡诊断书上写着:急性心肌梗死。医生摇头叹息,说出一句让人心碎的话——“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种牙,怎么会和心脏出事扯上关系?这事说简单,也不简单。

有些错误,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轻敌”上。王大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牙科手术,并不是“局部的事”。很多人以为“不过是口腔小创伤”,局麻就能搞定,术后多漱漱口就完事。错就错在这个“以为”上。口腔是全身系统的一部分,尤其是种植牙,牵扯的远不止牙床那么简单。

种植牙手术会造成短时间应激反应,血压、心率、血糖在术中术后都有波动。对一个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波动,可能就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术前没有做系统评估,术后没有严密监测,危险就悄悄埋在“牙根”里了。

很多人不知道,口腔种植术对身体的“应激”程度,和一次小型外科手术差不多。术中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飙升,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一个潜藏心血管病变的老人来说,简直是“踩油门上坡”。

研究显示,术后6小时内是老年人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王大爷出事的时间,正好卡在这个“魔鬼窗口”。

手术当天,他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血压也没飙。但没有人提醒他要在术后监测心电图,没有医生告诉他手术当晚不能一个人待着。

术后回家,自己在沙发上坐着,胸口开始闷,想着“可能是累了”,没在意。这不是个案,也不是稀罕事。我们见过太多“手术成功,病人死亡”的案例。每次都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我们是不是太低估了“局部手术对全身的影响”?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已经不是“有病就治”的阶段,而是“该不该治、怎么治、治后如何防”的系统性考量。

研究提到,70岁以上人群接受牙种植术前,超过40%的患者存在未被发现的心脑血管风险。那些“平时没事”的老人,往往是最危险的。

很多老人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像旧水管一样,里面早就沉积了一层黄斑,平时靠身体自己调节还能凑合。一旦遇到手术这类“外界打扰”,血压一升,心率一快,那些平时“堵得不严重”的斑块,就可能突然破裂——血栓一形成,心肌就缺血,心梗就来了。

这不是“牙的问题”,而是“你以为牙的问题”。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术前药物评估。

王大爷吃了十几年的阿司匹林和他汀,术前被要求停药三天——怕出血。这是很多口腔诊所的“标准流程”。但问题是:如果他是高危心血管患者,一旦停抗血小板药,血栓风险反而暴增。

研究早就明确指出:对稳定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进行小型口腔手术时,继续服药更安全。出血可以压住,心梗压不住。医生不该怕一点出血就贸然停药,患者也不能不知道自己在吃的是保命药。

还有一点,看似小事,实则致命——术后独处。王大爷手术当天女儿出差,晚上他一个人在家。术后9小时发病,没人发现,拨120时已经失去意识。

高风险术后患者,哪怕是“局麻小手术”,也应至少术后24小时内有人陪护,有条件的应住院观察。这不是紧张兮兮,而是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训。

别把“牙”当成“小事”。我们不是在插个钉子,而是在一位老年人身上动了一场“局部应激诱发全身反应”的复杂操作。从心脏、血管、糖尿病,到药物、恢复期、陪护,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结局都可能从“吃得更好了”,变成“永远吃不了了”。

种植牙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做得更像一场“全科会诊”下的综合医学干预。医生要学会站在“系统医学”的角度看待手术,患者也要明白:手术不是“牙医的事”,而是“全身的事”。

有高血压的,要在术前至少连续测量三天血压,稳定在140/90以下。

有糖尿病的,要评估术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术后注意低血糖风险。

有冠心病史的,必须术前查心电图,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

服用抗凝药物的,不要自行停药,必须由心内科医生评估后决定。

术后至少24小时内应有人陪伴,出现胸闷、气短、出汗、心慌等症状,第一时间拨打120。

别怕麻烦,怕的是你把“麻烦”当成“多余”。这不是牙医的错,也不是家属的错,而是整个系统对“老年人手术风险”的低估。

我们都习惯了“术前签个字、术后回家休息”的快节奏,但对老年人来说,每一次麻醉、每一次手术、每一次药物调整,都是一次全身系统的重新洗牌。医学不是一门“治病”的学科,而是一门“理解人”的艺术。

王大爷的离世,提醒我们:有些悲剧,不是发生在手术台上,而是发生在我们没看到的地方。如果你或者家里人也在考虑种牙,别只看医生的技术、诊所的设备,更应该问一句:我爸(我妈)这种身体,适合做吗?术后谁能陪着?药要不要停?有没有评估过心脏风险?

如果这些问题没人回答,那就别急着躺上手术椅。种一颗牙,吃得香,是好事;守一条命,活得久,是大事。别让“手术成功”的喜讯,变成“人走茶凉”的悲剧。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贺思远.老年患者牙种植术中的心血管风险评估[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2,15(4):210-214.
[2]周建军.抗血小板药物在口腔手术中的应用策略[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6):375-378.
[3]李丹.牙科手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分析[J].现代医学,2023,41(12):943-94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