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渐深,21岁的刘琳(化名)独自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目光忧虑地望向医生办公室。最近几个月,每次性生活后,原本以为正常的“点滴”变成了频繁且无法解释的出血。她起初不敢声张,只想着“小毛病自己会好”。直到持续的不适和不规则出血让她感到害怕,才在闺蜜的催促下踏进了医
夜色渐深,21岁的刘琳(化名)独自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目光忧虑地望向医生办公室。最近几个月,每次性生活后,原本以为正常的“点滴”变成了频繁且无法解释的出血。她起初不敢声张,只想着“小毛病自己会好”。直到持续的不适和不规则出血让她感到害怕,才在闺蜜的催促下踏进了医院的大门。
“你年纪这么轻,怎么会……?”医生翻看着体检报告,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变得沉重。最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诊断结果出现在刘琳面前——宫颈癌。21岁的花样年华,还没来得及慢慢享受生活,却被一个她此前几乎没听说过的病名击中。很多人以为宫颈癌是中老年人才可能面临的威胁,刘琳的遭遇却提醒我们:宫颈癌的魔爪,正悄然伸向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
到底是什么让21岁如花少女遭遇如此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这一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又有哪些隐秘的早期信号值得警惕?只有看清背后的真相,每一位女性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健康主动权。
宫颈癌并非遥远威胁,年轻女性同样要警惕!
传统观念下,宫颈癌似乎离年轻女孩很远,现实却正相反。中国每年新发约7.5万例宫颈癌,死亡约3.4万例,这两个数字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其中,15~44岁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分别高居女性肿瘤第二和第六位。“我才20出头,怎么会染上宫颈癌?”成为许多确诊患者的心声,却也恰恰说明了对该病的普遍认知误区。
以刘琳为例,她有一个稳定男友,但未曾同居,日常作息也并非极度紊乱,只是忽视了一个健康小细节。正是由于持续高危型HPV感染和未及时筛查,癌症悄无声息地发展起来。
你以为宫颈癌一定有症状?恰恰相反,超六成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只有当出现性交后出血、白带异常或下腹隐痛等警示信号时,病情大多已非最早期。许多青年女性对这些信号“一笑置之”或误以为月经不调,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HPV感染——和感冒一样常见,却极易被忽视!
科学研究充分证实,99%以上的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相关。[2]这类病毒通过皮肤和黏膜直接传播,一生中约60%~70%中国女性至少感染过一次HPV,性生活活跃的人群感染率甚至高达80%。每一位女性都不可掉以轻心。
高危型HPV有14种,HPV16和HPV18最为常见,极易诱发宫颈癌。更值得警醒的是,年轻女性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夜生活多、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更容易反复感染或持续带毒,一旦身体的防线失守,癌变的风险会大大升高。经过多年“潜伏”,病变悄悄积累,直至“引爆”。
有些人会问:“感染了HPV是不是就等于得癌症?”其实大部分HPV感染可通过人体免疫自愈,但如果带毒持续1年以上,危险值会大幅上升。如果你正处于青春年华,不规律性生活或伴侣过多、免疫力低、有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给癌症制造“温床”。
宫颈癌年轻化,三大预防措施你必须知道!
面对日益年轻化的威胁,女性除了要警觉,还可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注射HPV疫苗——宫颈癌唯一能被“精准阻击”的癌症
宫颈癌是全球“可以准确预防的癌症”,疫苗接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第一道防线。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接种,将显著降低发病率。我国自2017年引入二价、四价、九价疫苗以来,接种率逐年提高,有效保护了女性群体。即使已成年或有性生活史,注射疫苗仍有一定预防作用,建议35岁以下尽早预约。
定期筛查——别等症状出现才后悔
即使接种了疫苗,定期筛查也不可忽略。推荐21-65岁女性每3年做一次宫颈TCT和HPV联合检测,有高危行为者可适当缩短间隔。如初筛异常可进一步行阴道镜和病理学检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宫颈癌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及早发现并扼杀在摇篮中。越早筛查、越早干预,生育和健康的代价就越小。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远离危险习惯
保持良好作息、减少熬夜、适度运动、规律饮食、杜绝吸烟和酗酒,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减少病毒侵袭。同样重要的是,坚持单一性伴侣,有风险暴露时务必加强防护。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应破除“我是年轻人不会得癌”的心态,加强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
刘琳的遭遇再次提醒我们,宫颈癌离任何女性都不遥远。不论年纪大小,关注自身身体信号、定期筛查、打疫苗、生活有度,都是每个女孩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预防宫颈癌,要靠科学认知+主动行动;不要等到问题来袭,才追悔莫及。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宫颈癌防控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是关键.中国医药报.2015-03-18》
《中国宫颈癌防治研究20年历程与成就.中华流行病学学杂志.2020-06-23》
《“我才这么年轻,怎么会得宫颈癌?”.虎嗅.2020-12-21》
来源:月浩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