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笑话到脱口秀,认知战套路换了,美国正偷换舆论话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1:45 1

摘要:1981 年的波罗的海沿岸,前苏联那场 “西方 81 演习” 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名场面。10 个集团军、上万辆坦克、几十万大军铺展开来,特意请西方专家前排围观,摆明了秀肌肉。结果很直接:西方集体瑟瑟发抖,他们算清了一笔账:物理战争打不赢苏联,那就换个战场。不到

1981 年的波罗的海沿岸,前苏联那场 “西方 81 演习” 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名场面。10 个集团军、上万辆坦克、几十万大军铺展开来,特意请西方专家前排围观,摆明了秀肌肉。结果很直接:西方集体瑟瑟发抖,他们算清了一笔账:物理战争打不赢苏联,那就换个战场。不到 10 年,认知战、舆论战织成的网,愣是拖垮了这个超级大国。

三十多年后,九三阅兵的钢铁洪流、航母电子弹射的成功,给出了一模一样的信号:没有哪个国家敢再跟中国玩军事硬刚,包括美国。于是当年对付苏联的老剧本被翻出来,甚至加了 “特效”。

换作你是美国决策层,一边是解放军的导弹阵列,一边是小红书的发帖框,选哪个用脚都能想明白。但今时不同往日,苏联当年物质紧巴、文化大门关得严实,可口可乐、牛仔裤、好莱坞电影就能撕开缺口。如今的中国,物资不缺、文化自信正往上走,靠这些表层符号根本打不穿。

所以主攻方向变了,变得更接地气,也更隐蔽:动物保护、吃狗肉争议、女权话题、禁烟讨论…… 这些事最近轮番刷屏,不是巧合,是精准投喂的 “议题弹药”。好在咱们的监管部门早嗅出了不对劲:小红书先被约谈,豆瓣生活组封停 30 天,网信办 “清朗行动” 直戳 “挑动负面情绪” 的要害,这是打蛇打到了七寸。

有人纳闷:这些不都是常见的社会话题吗?怎么就成了 “认知战武器”?核心在 “议题主导权”。说白了,就是谁能决定 “我们该讨论什么”。手机屏幕就那么大,骂两句男性、批一下吃狗肉、吐槽应试教育,页面就满了。真正的国计民生问题?没地方放了。

更阴的是 “做题家陷阱”。小红书上有人问:为啥 “国王”“总统”“CEO” 默认是男的?女性任职要加 “女” 字,是不是男权社会的压迫?底下一群人立马开启 “说文解字模式”,从 “皇” 字无属性讲到 “后” 字指女性,累得满头大汗,殊不知,人家压根不在乎你答得对不对,就怕你不答。

就像有人说 “南京照相馆是仇恨教育”,立马有人跳出来自证 “我们不是”;有人骂 “吃狗肉没爱心”,立马有人解释 “狗肉检疫合规”。可就算你辩赢了这一个,下一百个问题早排着队了:彩礼该给多少?职场性别歧视怎么解?应试教育毁孩子吗?无穷无尽的辩论,消耗的是社会精力,制造的是对立分裂。

对付这套路,其实就该 “不按常理出牌”。她说男权压迫,你就承认 “古代皇帝多是男性,确实有压迫”。她要彩礼补偿,你就怼回去 “承认归承认,不给又能怎样”;他骂 “仇恨教育”,你就硬气回 “是又咋地”;他说 “吃狗肉没爱心”,你就呛 “我乐意,关你屁事”。

这招为啥管用?因为 “政治正确” 最怕 “丛林法则”。美国敢跟中国动武吗?正因为不敢,才躲在屏幕后玩辩论。咱们刚阅完兵,导弹射程摆在那,他除了抛议题还能干嘛?当年西方对付苏联,有用“苏联笑话” 当传播工具,两三句话的讽刺,在笑声里消解对制度的信任。现在咱们这儿,接过这 “生态位” 的是脱口秀。不用讲真话,不用摆论据,一句 “我被家暴了” 就能引爆舆论,事后查是假的?一句 “创作自由” 就搪塞过去;你敢批评?立马扣你 “破防”“小心眼” 的帽子,逼得你反过来自证 “我不小气”。这不就是把 “苏联笑话” 换成了 “冒犯的艺术”?

最该警惕的是 “二极管思维”:不是黑就是洗,不是捧就是踩。人家抛个议题,立马站队互骂,正好中了 “分裂” 的圈套。舆论战从来不是 “争对错”,而是 “抢话筒”,谁设置议题,谁就控制了大众的注意力;谁能让你陷入内耗,谁就赢了。军事防线牢不可破,不代表认知防线固若金汤。那些绕着弯子的议题,那些藏着刀的 “笑话” 和 “脱口秀”,本质都是想拆垮我们的共识。毕竟,抢不到战场的主动权,就想抢舆论的话筒;打不赢导弹,就想打赢人心。这算盘,我们得看得门儿清。

来源:华山穹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