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情韵・非遗传承 | 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民乐团陕晋蒙高校巡演走进西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1:13 1

摘要:金秋送爽,乐声悠扬。9月22日至24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民乐团陕晋蒙高校巡演第二阶段正式启动,本次巡演深入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等地,以“校园文化交流”为核心,为高校师生带来一场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

金秋送爽,乐声悠扬。9月22日至24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民乐团陕晋蒙高校巡演第二阶段正式启动,本次巡演深入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等地,以“校园文化交流”为核心,为高校师生带来一场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

演出在激昂明快的《金蛇狂舞》中盛大开篇,国家级非遗板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以苍劲醇厚的音色,再现军民鱼水深情。省级非遗笛子二重奏《跑旱船》在灵动欢快的旋律中勾勒出鲜活的年俗画卷。秦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选段,铿锵有力,字正腔圆,唱出革命者的忠肝义胆与家国情怀,尽显传统戏曲的磅礴感染力。随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古筝清韵、《枣园来了秧歌队》的喧腾锣鼓、《兰花花》的二胡低语、《横山下来游击队》的激越豪迈、《黄土情》的喷呐高亢,以及《赛马》《花好月圆》等二胡齐奏,带领观众重温那些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生命印记。其中,苍凉厚重的《脚夫调》以充满生命力的嗓音和叙事性歌词反映了旧社会脚夫(运输工人)的艰辛生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挚的情感直击人心,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掌声经久不息。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台把西方的弦乐和中国的民乐相结合,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很新颖独特。”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张雨苗说。

“榆阳区文工团民乐团不仅是‘黄土清音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播的‘文艺专列’。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最好的模样:守得住根脉,接得住时代。他们用音符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陕北非遗从博物馆的名录里走出来,在掌声中、在年轻心灵里扎根生长。” 陕西学前师范音乐学院学生张苗苗说。

“作为陕北人,我满是感动与自豪。陕北民歌高亢深情,非遗技艺凝聚先辈智慧,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一代参与,我们也会继续传承这份‘黄土情韵’,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吕青歌说。

“今天我最喜欢的节目是《枣园来了秧歌队》,像这种扎根于人民、源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即使是跨越了时光,也依然能让我们共情,让我们深受感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生王瑞鑫说。

“今天,12首精彩曲目让我们感受到陕北民间音乐的艺术文化。在非遗传承领域,我们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也将陕北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课程实践中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触摸本土文化根脉。未来,我们期待与榆阳区文工团开启校团多维度合作,围绕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方向,打造高水准的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项目。希望这份黄土情韵能持续绽放光彩,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葛晓妮说。

“我们觉得很震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的民歌确实很豪放,我是南方人,跟我们的江南水调确实大不相同,这种非遗传承走进校园,把这种瑰宝浸润这些年轻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文化。”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原系主任范淑蓉说。

“刚刚我们在后台采访马文涛老师的时候,他一直提到两个词,一个是热爱,一个是传承。大家能够从歌声里触摸到陕北的温度,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流淌着这样鲜活的乐曲。这样动听的声音,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郝诗雨说。

“《金蛇狂舞》开场就让我感觉到热血沸腾,没想到民乐也能这么‘燃’。最让我震撼的是秦腔表演,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热血。这场演出让我们享受到艺术之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认同的自豪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文华说。

此外,榆阳区文艺工作团还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就文艺创作、惠民演出、非遗传承、艺术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围绕重点剧目共创、非遗文化进校园、特色课程开发及文艺实践基地共建等方向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合作意向书。未来,双方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聚焦文艺精品创作与基层服务,成果丰硕,其中,秦腔历史戏《三请樊梨花》、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大型地方戏《沙海春秋》等屡获殊荣,赞誉如潮。文工团年均开展品牌惠民演出超百场,构建起高效立体的文化服务矩阵,未来,文工团将持续深化对外合作,努力锻造一支富有创造力与影响力的文艺队伍,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坚实的文艺力量。

记者:杨扬 报道

来源:榆阳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