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真的不好赚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1:37 1

摘要:“车企日子难过”,如今已从个别品牌的感叹,演变为行业内默认的常态。近期,盖世汽车整理的17 家上市车企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过半车企净利下滑,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状。而当整车企业的经营寒意渐显,产业链的传导效应让一个关键问题自然浮出水面:身处上游核

“车企日子难过”,如今已从个别品牌的感叹,演变为行业内默认的常态。近期,盖世汽车整理的17 家上市车企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过半车企净利下滑,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状。而当整车企业的经营寒意渐显,产业链的传导效应让一个关键问题自然浮出水面:身处上游核心环节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不是也不好赚了?

答案藏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中。当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奔涌向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众多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揭开了行业的真实图景:曾经的“集体增长”态势渐退,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显著的业绩分化——有的企业日赚近1.7亿元,有的企业净利润同比暴涨数倍,有的企业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亏损幅度持续扩大。一边是新兴赛道的狂欢,一边是转型阵痛的承压,这场分化背后,既是产业变革的必然,也是企业战略定力与转型智慧的关键考验。

业绩分化加剧,能赚的依然很能赚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1日,在251家已披露2025年半年报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126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占比刚刚过半。

作为对比,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28日,在243家披露2024年半年报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七成以上企业的营收和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尽管时间维度存在一定偏差,但由此仍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较此前进一步加剧。近日,盖世汽车统计了近50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上半年财报数据,从中也可看出,一些企业大赚特赚,一些企业则深陷亏损局面。

赚得最多的显然是宁德时代,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实现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意味着宁德时代不仅卖得多,赚得更多。换算下来,上半年宁德时代日赚近1.7个亿,“宁王”不愧是“宁王”。

潍柴动力排在第二位,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131.5亿元,同比微增0.6%,实现归母净利润56.4亿元,同比下降4.4%。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动力系统行业头部供应商,潍柴动力此前曾长期稳居中国零部件行业净利润榜首,而在2021年首次被宁德时代超过之后,二者差距逐年扩大。

然后是福耀玻璃,上半年其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4.47亿元,同比增长近17%,尽管从营收规模来看,其与前述两家企业存在明显差距,但福耀玻璃的盈利能力却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尤其是毛利率表现十分突出,凸显出其扎实的盈利水平。

数据显示,上半年福耀玻璃综合毛利率为37.06%,其中汽车玻璃业务作为福耀玻璃主力产品,上半年毛利率稳定在30.9%,较去年同期有0.58个百分点的提升,浮法玻璃业务毛利率则高达39.4%,同比大幅提升3.85个百分点。在优异毛利率的支撑下,福耀玻璃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到48.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超37%。

华域汽车也仍位居前列,上半年实现营收846.76亿元,同比增长9.55%,实现归母净利润28.83亿元,同比微增。作为上汽集团控股的综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华域汽车近年来坚持“中性化”战略,持续拓展外部客户。2015年,来自上汽以外的整车客户收入比例仅为38.5%,今年上半年已提升至63.7%,增长25.2个百分点,客户结构多元化成效显著。具体到客户构成,上半年华域汽车前十大外部客户(不含上汽)包括比亚迪、赛力斯、吉利、奇瑞、小米、小鹏等,进一步印证了其单一客户依赖度的下降。

此次统计内企业中,增速最高的要属正裕工业。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3.56亿元,同比增长39.62%,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暴涨超4倍。除正裕工业外,金麒麟、继峰股份等企业净利也呈现翻倍上涨,且增幅均在两倍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企业净利成倍下滑。例如宁波华翔,其上半年实现营收128.79亿元,同比增长10.89%,但归母净利润为-3.7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69.84%,呈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孚能科技、经纬恒润、四维图新、云内动力等也同样呈现亏损情况,尤其是云内动力,上半年亏损1.4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43.18%。

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并未陷入亏损局面,但表现不及去年同期,例如赛轮轮胎、亿纬锂能、拓普集团、玲珑轮胎、威孚高科等,其中威孚高科归母净利润为7.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26.45%。

转型快慢定盈亏,押对新赛道才是真本事

诚然,此次统计内企业中,部分企业业绩的变动有一些“特别原因”,例如宁波华翔净利大幅下滑,主要因欧洲业务剥离带来的影响,东安动力归母净利扭亏但扣非净利仍呈现亏损,主要系厂区搬迁资产处置影响,亿纬锂能净利下滑,哪吒汽车单项坏账的计提则是其中一项影响因素。

但抛开这些特别情况来看,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分化的内在逻辑,其实并不难梳理,在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变革浪潮下,企业对新兴增长极的把握能力与传统业务的转型效率,直接关系着其盈利结构的稳定性与未来增长的持续性。

宁德时代的表现极具说服力,其净利润之所以能够“遥遥领先”,核心支撑便在于其居高不下的电池装机量及其市场份额。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37.9%至190.9 GWh,市占率达37.9%,持续领跑行业。据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除极氪、问界、理想和小米等中国汽车品牌外,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集团等全球主流车企也广泛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平台收录众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配套信息,详见:autodata.gasgoo.com)。

这份市场优势,离不开宁德时代自身的上进。多年来,其保持高强度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推新迭代,比如今年其便推出了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等重磅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以技术硬实力夯实核心竞争力。

除宁德时代之外,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厂商的业绩上涨,也进一步印证了聚焦新兴领域的价值。而福耀玻璃、华域汽车、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厂商在转型效率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领先优势,在“新四化”背景下,这些企业均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增长,并获得了大量新能源相关订单,显示出较强的转型执行力与市场适应能力。

福耀玻璃无疑是很好的证明。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汽车价值链,汽车玻璃已从传统的“遮风挡雨”功能件升级为智能座舱的重要交互界面。福耀玻璃紧抓这一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调光玻璃、抬头显示玻璃、超隔绝玻璃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据财报数据,上半年,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4.81个百分点,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与均价上行。

另据盖世汽车了解,华域汽车上半年新获取业务生命周期订单中,新能源相关车型业务配套金额占比达到80%;德赛西威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大主营业务——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协同发力;均胜电子上半年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金额约312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新订单金额超206亿元,占比超过66%。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海报截图

相对而言,那些仍以传统业务为主、转型进度稍慢的企业,业绩压力则相对较大。比如前文提到的云内动力,再比如东安动力,尽管其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392.1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但盈利主要依赖非经常性资产处置收益,扣非归母净利润仍呈现6,113.4万元的亏损,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不过需指出的是,包括云内动力、东安动力在内的众多零部件企业,并未停滞不前,而是通过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加大新兴领域投入,积极打破固有发展格局。

据悉,云内动力在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地位的同时,也积极布局新能源业务,一方面构建完善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并驾齐驱的产品战略布局,持续加大混动、增程式、双燃料、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智能农机和L4级智能配送车等新兴业务项目。

东安动力新能源布局也在持续推进,2025年第一季度已获取51项新市场《定点协议》,预计项目生命周期为5~10年,总销量可达150万台,其中涉及新能源新市场的项目数量达到12项,规划销量预计达到100万台。

潍柴动力坚持“多条腿走路”,全面布局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领域,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基于当前良好的增长态势与技术储备,其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收入拟实现同比翻番以上的目标。

综上,产业变革之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分化并非偶然,其核心逻辑清晰地指向对新兴增长极的把握能力与传统业务的转型效率。未来,随着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零部件行业的分化或许将进一步加剧,但无论是已然领跑的头部企业,还是奋力转型的追赶者,其发展实践都已证明:唯有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拥抱变革、高效调整步伐,才能在行业浪潮中筑牢盈利根基,实现可持续增长。

出海步伐提速,海外业务成增长引擎

近年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加速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建厂、并购等方式完善全球化布局,这一战略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成效显著,多家企业的海外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细分领域及企业的具体表现来看,作为中国汽车底盘系统零部件出口龙头(主要深耕汽车后市场)的冠盛股份,上半年海外营业收入达16.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81.6%,同比增长11%。

图片来源:冠盛股份

轮胎行业的海外业务增长同样亮眼。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国内轮胎行业海外业务整体收入从259.6亿元提升至556.7亿元,复合增速7.2%,海外市场表现已成为轮胎企业能否实现高营收、高利润的关键。

尽管2025年上半年多家国内轮胎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但海外板块的重要性依然突出,比如赛轮轮胎上半年营收134.1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海外收入占比76.3%。

在汽车电子领域,均胜电子上半年营收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03.47亿元,同比增长12.07%,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增长11.13%。在这一业绩背后,均胜电子早已完成全球化产业布局,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均胜电子国外市场收入为225.42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4.28%。2023年、2024年,这一比重分别为75.65%、74.09%。

同属该领域的德赛西威海外营收占比虽还较低,但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海外业务实现营收10.38亿元,同比增长36.82%,占总营收约7.1%,高于上年同期。

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上半年实现营收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实现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35.22%。在这一业绩背后,国轩高科的海外业务稳步突破。数据显示,上半年国轩高科实现海外营收64.18亿元,同比增长15.79%,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达到33%。

良好业绩的背后,是这些企业对海外市场布局的持续加码。且面向未来,他们仍坚定推进全球化布局。

据悉,宁德时代正稳步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此外,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搭建了国际资本平台,有助于进一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国轩高科规划产能中,越南二期建设计划预计2025年三季度推进,另在摩洛哥、斯洛伐克等区域有重点项目,其中摩洛哥工厂土地已完成平整,计划9月开工,2026年底投产,规划20GWh电芯及配套材料产能;斯洛伐克工厂已完成土地转让交接,计划10月开工,2027年初投产。

福耀玻璃则通过全球化布局构建了独特竞争优势,目前已在12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和商务机构,涵盖21家汽车玻璃工厂、6家浮法玻璃工厂和5家汽车铝饰件工厂。据某券商预测,未来3~5年,福耀在欧洲汽车玻璃市场的份额有望从目前的21%显著提升至40%,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图片来源:福耀集团

德赛西威在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战略规划中,将“勇出海”列为四大关键方向之一,明确聚焦欧洲、日本、东南亚等核心海外市场,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定制化开拓策略,目前多数目标客户已实现第一阶段业务突破,即将进入扩张期。同时,公司将通过技术合作、渠道合作、合资、投并购等多元化模式加速出海进程。

继峰股份则通过并购加速全球化步伐,其主营业务为汽车座椅及内饰系统,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通过收购德国格拉默,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形成“整椅+内饰”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全球化布局过程中,部分企业也在进行策略优化,甚至主动“做减法”以聚焦核心。

宁波华翔长期承压的欧洲业务“包袱”在2025年上半年正式剥离。公司于5月30日完成对六家欧洲控股子公司100%股权的出售,交易对方为德国Mutares集团,此次剥离后,欧洲主要经营实体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彻底清除了多年来占用资源、拖累盈利的“负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华翔并未“永久退出”欧洲市场,而是以“战略暂别”为未来条件成熟时的回归预留空间。当前阶段,其更注重将剥离资产释放的现金流与管理资源,集中投向国内高增长赛道及新兴产业,实现经营重心的高效切换。剥离完成后公司利润结构“去杂提纯”,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得以更真实呈现,有望为后续估值修复扫清数据障碍。

总的来看,海外市场已成为诸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在此背后,是企业以海外建厂、跨国并购、技术合作等多元路径加码全球化布局的持续努力。后续,随着全球化产能布局的持续落地与区域市场策略的精准迭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中夯实竞争优势。

盖世小结: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阶段写下了清晰注脚:“躺赢”时代已过,“精耕”时代来临。业绩分化的背后,从来不是运气的偶然,而是对产业趋势的把握能力、对技术迭代的响应速度、对全球市场的布局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宁德时代的技术领跑、福耀玻璃的产品升级、头部企业的全球化深耕,印证了“押对赛道”与“主动求变”的价值,而传统企业的转型探索与战略取舍,也彰显了行业突围的决心。

未来,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深化与全球市场的格局重构,行业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但机遇也暗藏其中——对新兴领域的精准聚焦、对全球产能的高效布局、对核心能力的持续夯实,将成为零部件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来源:盖世汽车Gasgoo

相关推荐